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今年第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明顯回落,物價水平雖出現下降,但仍保持在高位運行;投資與消費增長保持穩定,結構持續改善;進口增速加快,出口增速回落,貿易順差下降,貿易利益減少;人民幣匯率的市場調節機制初步形成,貨幣供應量趨于穩定;工業企業增速減緩,中小企業經營困難,企業利潤大幅度下降;財政收入將會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低速增長。
針對這種情況,現階段經濟宏觀調控和財政政策運行的核心方案是:&考&試大$構建適度的寬松貨幣政策和穩健財政政策搭配的總體框架,貨幣政策通過對流動性和投資需求實施調控以減輕企業負擔,提高企業和市場的自我調整能力;財政政策著力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予以克服和解決,對外參與全球聯合行動,實現政策協同,對內科學分析和控制矛盾,推行審慎微調。但是,也必須做好應對危機失控的準備,在財政收入增速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我們要及時研究發行國債擴大內需等相關政策預案。
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進一步深化,肇始于美國房地產領域的金融風險已經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歐、日等發達國家與主要新興工業化國家無一幸免,悉數卷入其中,全球金融市場處于牙買加體系建立以來最嚴峻的時刻。作為美國的重要貿易伙伴和世界第三貿易大國,中國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這一全球性危機的影響,在自身經濟增速回落和通貨膨脹壓力等問題尚未得到完全解決的情況下,又將調動自身的經濟和政策資源來迎接全球金融危機的挑戰,在高端資本市場上與大國共舞,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進入到全球互動協同與審慎微調的新時期。
一、宏觀經濟:增長明顯回落,貿易順差下降
(一)經濟增速下降,物價上漲減緩。今年第三季度GDP的規模為71011.7億元,同比增長9%,比上半年的平均增速10.4%下降了1.4個百分點。前三季度GDP達到201631億元,同比增長9.9%,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2.3個百分點,GDP連續第五個季度下降,我國經濟增速進入下降通道的態勢明顯。總體來看,我國經濟增速仍處于正常區間,經濟增長保持了相對穩定(見圖1)。物價總水平仍然處于高位,但CPI的增速已經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自2月份的8.7%降至9月的4.6%,但考慮到奧運會期間能源價格和重要民生商品物價的臨時管制以及PPI大幅度上升的逆向波動,仍不能明確CPI是否已經形成了拐點。
(二)進口增速加快,出口增速回落,貿易順差下降,貿易利益減少。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共實現出口10740.6億美元,同比增長22.3%,較之去年同期27.1%的增速下降了4.8個百分點;同期進口總額達到8930.7億美元,同比增長29%,較之去年同期19.1%的增速增加了9.9個百分點。由于出口增速與進口增速的逆向變動,我國的貿易順差在增速和總量上都出現了下降,今年1-9月我國實現貿易順差1809.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1855.4億美元下降了2.7%.影響我國貿易變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美國次貸危機造成的世界經濟動蕩、人民幣匯率升值和重要商品價格的不斷上漲,在成本、價格和需求下降壓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出口環境出現了明顯的惡化。
(三)投資與消費增長保持穩定,結構持續改善。今年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16246億元,名義同比增長27.0%,比去年同期加快1.3個百分點。在剔除價格因素后,上述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率為16.7%,與第二季度的實際均值持平,固定資產的整體投資狀況保持穩定。在投資結構上,&考&試大$第三產業新增投資達到53397.8億元,增長率為24.8%,高于去年同期0.8個百分點,是三大產業中接受投資最多的部分,符合我國經濟結構優化的方向;第二產業新增投資為44947.5億元,增幅為30.2%,比去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投資達到1527.4億元,在去年同期42.9%增長率的高位上繼續提高,增幅高達62.8%,體現了我國對農業生產和“三農”問題的重視,對于保證國家長期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人民幣匯率的市場調節機制初步形成,貨幣供應量趨于穩定。9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為45.3萬億元,同比增長15.3%,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為15.6萬億元,增幅為9.4%,回落12.6個百分點;流通中的現金(M0)為31725億元,增幅為9.3%,回落3.7個百分點。其中,M1是我國貨幣政策調控的核心中間目標,從其數值來看,緊縮政策的效果明顯,在M1增速下降的同時,M2的增速保持相對穩定,說明我國近期利率政策有效,抑制了市場上過度的投資需求。
(五)工業企業增速減緩,中小企業經營困難,企業利潤大幅度下降。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7、8、9月份分別同比增加14.7%、&考&試大$12.8%和11.4%),低于上半年16.3%的平均水平,比去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11.8%,集體企業增長9.6%,股份制企業增長17.5%,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12.7%,企業工業增加值普遍下降,說明企業存在生產中的困難和風險,企業的生產運作環境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