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2012年巖土工程師考試基礎(chǔ)知識模擬試題:材料力學(單項選擇題1)

發(fā)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材料力學(單項選擇題1)
一、單項題的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錯選、多選均不得分。
1.某簡易起重設(shè)備的吊車大梁如圖6(a)所示。梁AB由20a工字鋼制成,在中間一段的上下兩面焊上長度為2.2m,寬度為120mm,厚度為10mm的鋼板。已知材料的許用應(yīng)力[σ]=152MPa,[t]=95MPa。荷載P在全梁移動,則梁的容許荷載[P]為(   )。




 
正確答案:A 解題思路:這在彎曲應(yīng)力和彎曲強度中是一個綜合性較強、影響因素較復(fù)雜的一個題。既要考慮正應(yīng)力強度,又要考慮剪應(yīng)力強度,同時還要考慮荷載移動時可能產(chǎn)生的幾種最不利情況。現(xiàn)分析如下:由于荷載是移動的,有三種最不利的荷載位置:考慮正應(yīng)力強度時,當荷載作用在跨中C點時(圖6b),該截面的彎矩是全梁的絕對最大彎矩;當荷載P作用在D(或E)點時(圖6a),該截面的彎矩M(或M)是荷載在移動過程中該截面彎矩的最大值,也是未加強段截面彎矩的最大值。考慮剪應(yīng)力強度時,當荷載P緊靠支座A(或B)時(圖6f),靠近支座的截面的剪力最大。
1.荷載作用在跨中C點時,由C截面的正應(yīng)力強度求[P]。
當荷載P作用在跨中C點時如圖6(b),其彎矩圖如圖6(c)所示,C截面的彎矩是全梁的絕對最大彎矩
M=M=5P/4=1.25P(1)
設(shè)工字鋼的慣性矩為I,抗彎截面系數(shù)為W,而中間加強部分截面的慣性矩和抗彎截面系數(shù)為I′、W′。查型鋼表
I=2370×10m,W=237×10m
I′=2370×10+2×(10×120×105×10)=5020×108m
這里鋼板對其自身形心軸的慣性矩很小,已略去。
W′=I′/y′=5020×10/110×10=456×10m
由正應(yīng)力強度條件得
M≤W′[σ]=456×10×152×10=69.3×10N·m=69.3kN·m(2)
由式(1)、式(2)兩式得容許荷載
[P]=4M/5=4/5×69.3=55.4kN(3)
2.荷載作用在D點時,由D截面的正應(yīng)力強度求[P]。
當荷載P作用在D點時(圖6d),其彎矩圖如圖6(e)。
M=1.008P(4)
由正應(yīng)力強度條件得
M≤W[σ]=237×10×152×10=36.0×10N·m=36.0kN·m(5)
由式(4)、式(5)兩式得[P]=M/1.008=36.0/1.008=35.77kN(6)
3.當荷載趨近A截面時,由A右截面的剪應(yīng)力強度求[P]。
此時Q=Q≈P(7)
查型鋼表I/S=17.2cm,d=7mm,由剪應(yīng)力強度條件得
Q≤Id[t]/S=17.2×10×7×10×95×10=114×10N=114kN(8)
由式(7)、式(8)得
[P]=Q=114kN(9)
比較式(3)、式(6)、式(9)得
[P]=35.7kN
所以答案A是正確的。答案B的錯誤是誤認為[P]是由P力作用在C截面時,由C截面的正應(yīng)力強度決定的;答案C的錯誤是誤認為[P]是由剪應(yīng)力強度決定的;而答案D的錯誤是誤認為[P]是當P力作用在C截面時,由D截面的正應(yīng)力強度決定的。
 
2.用疊加法求圖7懸臂梁自由端B的轉(zhuǎn)角θ和撓度f為(   )。






 
正確答案:D 解題思路:解:彎曲變形部分多考疊加法求梁的變形,因為疊加法可以利用已有表格,很快求出,工程上應(yīng)用很廣。但疊加法有多種:(1)荷載分解,變形疊加;(2)求梁不變形部分上的位移的疊加法;(3)逐段剛化法。這里結(jié)合本例闡明上述三種疊加法。
解法一
將圖7(a)所示荷載分解為圖7(b)和圖7(c)所示兩種荷載的疊加,即第一種疊加法,但在計算圖7(b)所示荷載的梁CB部分的位移需用到第二種疊加法。對于圖7(b)所示情況,
由表可查得
θ′=ql/6EI,f′=ql/8EI
對于圖7(c)所示情況,可查得
θ″=-q(l/2)/6EI=-ql/48EI,f″=-q(l/2)/8EI=-ql/128EI
由于BC段彎矩為零,變形后仍為直線,由第二種疊加法得
θ″=θ″=-q(l/2)/48EI,f″=f″l/2=-7(l/2)/384EI
疊加后得出
θ=θ′+θ″=ql/6EI-ql/48EI=7ql/48EIf=f′+f″=ql/8EI-ql/384EI=41ql/384EI
所以,答案D是正確的。
解法二
將實際荷載看做是由無窮多個微小集中力疊加而成(圖7d),距左端為x處的微小集中力qdx所產(chǎn)生的變形可根據(jù)圖7(e)查表,它所引起的B截面的撓度和轉(zhuǎn)角分別記作df和dθ,其值為
=(qdx)x/2EIdf=(qdx)x(3l-x)/6EI
疊加即將上兩式從l/2到l區(qū)間積分,得出
θ=JZ105_112_7_1.gifqxdx/2EI=7ql48EI
f=qx(3l-x)dx/6EI=41ql/384EI
與解法一結(jié)果相同。
解法三
運用第三種疊加法即逐段剛化法,將圖7(a)分解為圖7(f)、(g)、(h)三種情形疊加。對于圖7(f)所示情況,查表得
θ′=q(l/2)/6EI=ql/48EI,f′=4(l/2)/8EI=ql/128EI
對于圖7(g),查表有
θ″=(ql/2)(l/2)/2EI=ql/16EI,f″=(ql/2)(l/2)/3EI=ql/48EI
從而有
θ″=θ″=ql/16EI,f″=f″+θ″l/2=5ql/96EI
對于圖7(h),查表得
θ=ql/8(l/2)/EI=ql/16EI,f=ql/8(l/2)/EI=ql/64EI
故有
θ=ql/16EI,f=f+ql/2=ql/64EI
三者疊加,得
θ=θ′+θ″=7ql/48EI
f=f′+f″+f=41ql/384EI
結(jié)果與前兩種解法相同。在三種解法中,以解法二最簡便。
答案A中θ的錯誤是因圖7(c)中θ″的符號搞錯所致。f的錯誤是θ″的符號搞錯引起的;答案B的錯誤是因圖7(g)中未計入θ″和θ″引起的;答案C的錯誤是未計入圖7(h)中的θ″和f″引起的。
 
3.圖8(a)所示三向應(yīng)力狀態(tài),其最大剪應(yīng)力為(   )。



 
正確答案:D 解題思路:解:圖示單元體的一對平面是主平面,其主應(yīng)力σ=60MPa。因為平行于主應(yīng)力σ′的面內(nèi)主應(yīng)力與σ′無關(guān)。此時,可以應(yīng)用疊加原理,將該單元體簡化為二向應(yīng)力狀態(tài)與單向應(yīng)力狀態(tài)疊加。
不考慮σ′的二向應(yīng)力狀態(tài)如圖8(b)所示。該二向應(yīng)力狀態(tài)的主應(yīng)力為

考慮到σ′=60MPa,按σ關(guān)系,單元體的主應(yīng)力為
σ=60MPaσ=31.23MPaσ=-51.23MPa
單元體的最大剪應(yīng)力
τ/3=60-(-51.23)/2=55.6MPa
所以D的答案正確。若未考慮σ′=60MPa的影響,就得A的錯誤答案。若未考慮σ關(guān)系,就得 B的錯誤答案。若未考慮σ,σ的影響,就得出C的錯誤答案。
 
4.一鋼制圓軸受拉、扭組合荷載作用如圖9(a)所示,已知圓軸直徑d=20mm,材料彈性模量E=200GPa。如果采用直角應(yīng)變花在測定軸表面O點的應(yīng)變值:ε90°=96×10,ε45°=565×10,ε0°=320×10,則轉(zhuǎn)矩M為(   )。



 
正確答案:D 解題思路:解:1.軸表面上的應(yīng)力狀態(tài)如圖9(b)所示

2.求橫截面上的正應(yīng)力
σ=Eε0°=200×10×320×10=64×10Pa=64MPa(2)
3.求橫向變形系數(shù)
v=|ε90°/ε0°|=|-96×10/32×10|=0.3
4.由廣義虎克定律求剪應(yīng)力τ
先由斜截面上應(yīng)力公式求σ45°,σ-45°。

由廣義虎克定律,有
ε45°=1/E(σ45°-vσ-45°)=1/E[(σ/2+τ)-v(σ/τ)]=1/E[(v)σ/2+(1+v)τ](4)σ
由前已求得,ε45°已知,由此可求得
τ==69.7×10Pa=69.7MPa
5.求外力偶矩M由式(1)得
M=πd[τ/16=π×20×10/16×69.7×10=109.4N·m
所以,答案D是正確的。
若將橫向變形系數(shù)誤計為v=|ε0°/ε90°|=3.33,得A的錯誤答案,實際上v<0.5;若不將v取絕對值,即誤認為v=-0.3,就得出B的錯誤答案;若不考慮軸向正應(yīng)力ε對ε45°的影響,就得到C的錯誤答案。
注意,平面應(yīng)力狀態(tài)的廣義虎克定律只要兩正應(yīng)力相互垂直即可應(yīng)用。
 
5.已知軸的轉(zhuǎn)速n=183.5r/min,材料為45號鋼,G=80GPa.[τ]=40MPa,[θ]=1.5°/m,三個齒輪的輸入,輸出功率分別為N=3.736kW,N=0.756kW,N=2.98kW。此軸的最合理的直徑為:



 
正確答案:C 解題思路:解:1.計算外力偶矩
m=9549N/n=9549(3.736/183.5)=194.4N·m
m=9549(0.756/183.5)=39.3N·m
m=9549(2.98/183.5)=151.1N·m
2.截面設(shè)計若按圖3(a)布置齒輪,軸的最大扭矩M=194.4N·m,按強度條件設(shè)計,得
d≥=29×10m=29mm
按剛度條件設(shè)計,得
d≥=31×10m=31mm
所以應(yīng)取d=31mm,這便是D的結(jié)果。雖說滿足強度條件和剛度條件,但設(shè)計是否合理呢?下面再來看看另一種齒輪布置方案。
若按圖3(b)布置齒輪,最大扭矩的絕對值為|M|=155.1N·m按強度條件設(shè)計,得:
d≥=27×10m=27mm
按剛度條件設(shè)計,得
d≥=29.5×10m=29.5mm
所以,最佳方案是按圖3(b)配置齒輪,合理軸徑為d=30mm,故應(yīng)選擇C的結(jié)果。A的結(jié)果不滿足剛度條件,B的結(jié)果也不滿足圖3(6)方案的剛度條件,D的結(jié)果不合理。

百分百考試網(wǎng)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