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2頁
從圖1、圖2可見,三跨鋼斜拉橋的中邊跨跨徑比較多地位于2.0~3.5之間,集中在2.5處;三跨混凝土斜拉橋的相應數值則為1.5~3.0,較集中于2.2處。
就一般而言,中、邊跨跨徑的比值于2.0,將能控制錨索的應力幅度在一定的范圍內,并提高結構體系的總體剛度。在許多斜拉橋中,雖然中、邊跨跨徑的比值較小,但邊跨中往往采用設置輔助墩或將主梁與引橋連接形成組合體系以提高結構剛度,適應結構的變形要求。
圖3、圖4為兩跨斜拉橋的中、邊跨跨徑比值統計圖。圖中反映的數值:鋼斜拉橋的比值為1.0~2.0,一般為1.5;混凝土斜拉橋的比值為1.0~1.7,一般為1.2。
2.2 主梁的跨高比、跨寬比、寬高比
主梁的跨高比、跨寬比、寬高比分別為主梁的主跨跨徑與主梁截面高度、寬度比以及主梁寬度與高度之比。主梁的高度、寬度、截面形式決定了主梁的剛度和抗風性能。
早期的稀索體系斜拉橋,主梁都為箱形截面,抗彎、抗扭剛度均較,索跨約在20~60m左右,主粱的跨高比為40~70。密索體系的出現,主梁的跨高比突破了100,然而較多的斜拉橋結構為單索面形式,整個結構的抗扭性能依賴于主梁的抗扭剛度,因此,在索距已縮小至10m左右時,跨高比仍在80~120左右,隨著雙索面斜拉橋采用結合梁和板式截面主梁,跨高比由200變至478,主梁越來越柔細,從結構性能上主梁已從受彎為主蛻化為受鈾壓為主,在索距為4~10m左右的情況下,跨高比為140~3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