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砂、石骨料
3.3.1 砼用砂的技術要求
砼用砂應采用硬質潔凈的天然砂,且砂中不應混有粘土泥團,在選定料源時,應會同試驗部門對其質量進行檢驗,由于細骨料對砼拌合物可泵性的影響較,因此對砂的質量要求將給予高度重視,試驗室應對砂進行如下質量檢驗:
a、顆粒級配
b、泥粉含量
c、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
d、云母及有機質含量
各種檢測項目均應符合有關規范標準。
3.3.2 砼用碎石的技術要求
砼用碎石應采用堅硬耐久的碎石,其碎石粒徑承臺、墩身、墩帽采用5~40mm,支承墊石采用5~20mm。
碎石應做如下質量檢驗。
a、顆粒級配
b、空隙率
c、針片狀顆粒含量
d、泥粉含量
e、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
f、碎石的基巖巖石強度。
各種檢測項目均應符合有關規范標準。
碎石在軋制、運輸過程中,應保持潔凈不得混入泥土、有機物或其它雜質,不同產地、不同規格的碎石應分別堆放、分別使用,其顆粒應飽滿,級配要均勻,粗顆粒不應于結構最小尺寸的1/4,也不應于鋼筋最小凈距的3/4。
3.4 砼拌合和養護用水
砼拌合養護用水不應含有能影響水泥正常凝結硬化的有害雜質,如糖類、油脂、海水、污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含硫酸鹽按SO4根離子的含量超過水重1%的水均不得作為砼拌合養護用水,飲用水不經檢驗即可使用。
四、施工步驟及注意事項
1.承臺基坑開挖考試就到
a. 準確放出承臺周邊尺寸,并作出醒目標志。采用機械、人工清理;
b. 將承臺周邊以外影響承臺施工及危及人身安全的雜物、亂石
清除。清除范圍為距承臺周邊2m。基坑深達1m后,沿坑邊
緣設置防護圍圈,以免石塊雜物墜入傷人。防止局部坍塌,可以加木撐護壁;
c.提渣設備要經常檢查維修,提取重量不得超過額定起重量;
d.承臺基坑坑壁不必光滑,以增加摩阻,但不平整度不超過3cm;
e.成坑過程中和開挖處理完畢,檢查內容:基底平面位置,基底標高,垂直度;
f、為了便于取渣運輸,在基坑內設3~4處上下臺階;
h、取出的巖渣應置于不影響承臺施工的距離范圍外;
i、 采用人工徹底清除基底、坑壁松動層和殘渣,開盤前射水清洗,潤濕坑壁;
g、承臺基坑開挖成形后,其平面尺寸及基底標高容許偏差:
軸線偏差: ±25mm
基坑尺寸: ±50mm
基坑高程: +50mm,-200mm
2、鋼筋制作與安裝
a. 主筋之間的連接采取閃光對焊或者雙面焊,雙面焊長度不小于5d,相交鋼筋之間采用點焊或者綁扎,同一層鋼筋的同一截面的接頭應不超過該層鋼筋數量的1/2;
b. 多層鋼筋之間應用鋼筋支撐,間距不于2m。確保多層鋼筋網片的
整體剛度。墩身予埋鋼筋安裝時,應作定位框架,以確保墩身予埋筋位置準確、穩固;
c. 接頭焊縫要求:
單面焊焊縫長度: 10d
雙面焊焊縫長度: 2×5d
幫條焊焊縫長度: 4×5d
焊 縫 寬 度: 0.7d但不得小于10mm
焊 縫 深 度: 0.3d但不得小于4mm
d. 為保證有足夠的保護層,必須設置混凝土墊塊,墊塊與鋼筋扎緊,相互錯開;
e. 鋼筋成型尺寸允許偏差:兩排受力鋼筋之間排距 ±5mm
同一排受力鋼筋之間間距 ±20mm
箍筋、橫向鋼筋之間間距 ±20mm
保 護 層 厚 度 ±10mm
3.冷卻管、測溫管的安裝采集者退散
a. 為減少施工期溫度應力,在承臺內埋設冷卻水管,降低混凝土
最高溫升,同時設置測溫孔。冷卻管采用具有一定強度的內徑為
Ø50mm,厚為3mm的鐵皮管,兩端攻絲,采用短節連接,隔一層生膠帶以確保其密封性良好。
b. 要求位置準確,安放穩固,接頭連接牢靠。每層冷卻管進出水口均需引至承臺頂以上50cm,當冷卻管與鋼筋相碰時,冷卻管可適當調整位置。注意每層與鋼筋牢固綁扎,管道暢通,絲口接頭牢靠,
并通過通水試驗,防止砼在澆注過程中出現冷卻管漏水或堵塞現 象;
c. 設置冷卻管的該層混凝土自澆注開始,冷卻管內須立即通入冷水,連續通水10~12天,每個出水口流量應于10升/分鐘;
d. 通水過程中對管道流量,進出水溫度及混凝土內部溫度均需隔1~2小時進行一次測量記錄;
e. 派專人測量混凝土溫度,及時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表面溫度與
內部溫度的差值小于20°C,以確保混凝土質量。經監理認可后,
將冷卻管灌漿封孔,并將伸出承臺頂面的管道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