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防止干縮裂縫,可采用下列措施:1)選用干縮值低的墻材。控制砌筑時材料的含水量(先讓材料干縮后砌墻)。采用低強度砂漿和長度小的磚塊,可以避免磚塊的斷裂,并將細小裂縫均勻分散到各個垂直的灰縫隙中,避免變形和應力集中,累加出現大裂縫。2)面積較大的墻體采用在墻體內增設構造梁柱的構造措施。如墻體長度超過5m,可在中間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當墻體高度超過3m(120mm厚墻)或4m(≥180mm厚墻)時,須在墻中腰處增設鋼筋混凝土腰梁,或設置伸縮縫。3)嚴格控制以膠凝材料為原料的砌塊的齡期,不足28d的不應進入施工現場。4)正確掌握各種砌塊使用時的含水率。輕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塊和蒸壓灰砂磚、蒸壓粉煤灰加氣混凝土砌塊砌筑時的含水率分別控制為5%-8%和15%-20%以內。砌體在生產儲存期、運輸、現場堆放等均要防止被水浸濕,雨季還應做好對砌塊和砌體的遮蓋。施工時,一般提前1-2d灑水稍作濕潤。
二、引起墻體裂縫的其他原因
(一)設計不當
地基勘察設計、房屋建筑設計以及結構設計上的不當,都會導致墻體的開裂。因此,設計人員應避免以下情況發生:設計人員追求美觀忽略房間布局的規整和合理性,致使平面復雜化;房屋過長或型體復雜,未設變形縫;結構設計時未進行荷載不利組合,導致使用荷載分布與設計值相差過大;砌體強度設計不足,圈梁設計過小或強度過低,洞口過梁搭接長度不足;大梁擱置在砌體上,砌體局部承壓面不足或偏小或是大梁剛度偏小。
(二)施工不當
墻體砌筑時灰縫不飽滿、厚度不均勻、不按要求組砌;砌筑磚墻時末對磚塊澆水濕潤,采用干磚上墻等違規作業;隨意預留洞口或在墻上打洞;施工臨時間斷處未留置斜搓或直槎、設置陰槎;留槎處未按規定加設拉結筋。
三、施工預防措施
(一)基礎施工開挖不得破壞基底原狀土,如超深應采用人工地基且地基承載能力大于原天然地基承載能力。
(二)砂漿配比應結合現場材質情況,由有資質的專業實驗室確定,并根據現場材質的變化及時調整;在滿足砂漿和易性的前提下,控制好砂漿的強度。
(三)加強施工管理,提高砌筑質量。要保證灰縫砂漿的飽滿度和厚度,控制磚的含水率,嚴禁干磚砌筑或施工中磚澆水過多;內外墻砌筑時,盡量做到同步砌筑,減小留搓部位,以利于房屋的整體性。
(四)相鄰部位砌體施工不得高差過大(不宜超過3層)。當建筑物各部分存在荷載差異時,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先建重、高部分,后建輕、低部分;先做主體部分,后建附屬部分,利用施工時間差,也可以預先調整一部分沉降量,減少沉降差。
(五)屋面保溫層的施工,要保證松散保溫材料的質量,控制保溫層的厚度。
(六)施工時盡量避開高溫或寒冷季節,以減少季節溫差,不可避免時,一定要加強混凝土工程的養護降溫和保溫措施。必要時設置后澆帶,以解決混凝土施工中的內應力問題。
(七)加強施工隊伍的管理,提高施工隊伍的素質和責任心,把施工過程中造成砌體開裂的人為因素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