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投資渠道的全面擴張讓保險公司在保險業較為困難的一年可以積極作為。近日,保監會為保險資金在股市、債券、基礎設施債權投資等多個方面的投資捅破“天花板”的同時,新加了“償付能力”這個緊箍咒。
“對保險公司而言,現在政策門打開了,但不表示一定要出去,更不是四面出擊。”對外經濟貿易學保險學院徐高林表示。他建議“中小保險公司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揚長避短。風險確實存在,要有充分的準備才上陣。”
上述投資新政雖然擴了投資渠道,使得中小險企能夠擁有更多的自主權,但是中小險企自身需身強力壯才能放手一搏。“新規則其實要求蠻高,有些保險公司可能達不到,比如人員配備,因為這都是要考慮成本的。而規模沒到就去做這些事,還不如委托的保險公司。另外,中小保險公司也沒有這個能力去做基礎設施債權,只能跟著買公司對外推出的集合產品。”某中小保險公司投資人士告訴記者。
償付能力與投資渠道掛鉤
上周保監會公布的5項投資政策出臺后,償付能力已然成為保險投資的指揮棒。此前,“規模”在保險資金運用上的話語權被“償付能力”取而代之。
“5個文件主要體現了保險監管水平提升”,徐高林認為,“一是,對于投資資格的限制從規模這個僵化的指標轉化為和投資能力掛鉤的償付能力指標,因為償付能力是投資能力和資金實力的綜合指標,而公司也可能有投資水平較差的。二是,基礎設施投資這塊,從宏觀政策到具體細則以及基礎實施2年的試點,保監會確實比較系統完整地提出來。”
此前,只有下設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保險機構可以直接投資股市,而《通知》允許中小保險公司直接入市。中小保險公司只要償付能力達到150%以上的標準,就可以開展股票投資,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公司則將被限制直接入市。另外,“備案制”取代“審批制”成為保監會對保險公司股票投資的監管。在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方面,保險公司最近兩個年度償付能力充足率保持在120%以上也可開展基礎設施債權計劃。泰康資產、人保資產、國壽資產、太保資產等4家資產管理公司自2007年進行了7個基礎設施債權計劃的試點,分別是泰康開泰-鐵路項目和上海城投—水務項目、人保華能能源項目、考|試/國壽—申通債權投資計劃和國壽資產—天津城投債權投資計劃、太保—上海世博會項目和太保-烏江水電項目。
此外,保險公司投資無擔保債也有“償付能力”的嚴格把關。其償付能力變化要求調整無擔保債券投資規模。其中,季度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50%的,不得投資無擔保債券;連續兩個季度償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50%以下的,不得增持無擔保債券。
無擔保債券考驗評估能力
有分析師認為,保監會新規增加了地方政府債券、中期票據、香港發行的國企債券及可轉換債券等無擔保債,投資范圍的擴超出了市場預期,但實際中保險公司可能仍以無擔保公司債為主。
按規定,無擔保債券投資上限為15%。據測算,保險公司無擔保債券的投資可占到保險債券資產的25%。考|試/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個比例有些高。按3.42萬億的保險總資產算,單無擔保債券一項,上限額度也在5000億元左右。
“15%是個上限,并不要求每個公司都按上限去操作,上限對于多數公司都是綽綽有余的。如果每個公司都按照高風險的資產投資上限去操作,那保險公司可能就成了對沖基金。”徐高林認為。目前,保險公司投資股票基金上限比例為20%,境外投資上限為15%,無擔保債15%。
徐高林認為,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債券是保險公司投資的主力資產,就我國來看,保險公司是僅次于商業銀行的第二債券機構投資者,而且是長期債券的第一機構投資者,實踐也表明,有很多保險公司債券做得不錯,年收益率甚至有的達8%以上。
在徐高林看來,保險公司可以在無擔保債上爭取有所作為,因為它收益高但是風險也高,如果保險公司風險評估能力強,篩選出信用水平高、收益高的無擔保債券,那就是贏家。從美國的經驗看,有部分的無擔保企業債是提高收益的途徑。
據了解,目前還沒有放開所有的擔保債券。不過,中期票據已經放開了,尤其是3年期的中期票據受到保險公司的青睞。
事實上,作為固定收益類的投資,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也備受關注。按照規定,壽險公司一般不超過上季末總資產的6%,財險公司一般不超過上季末總資產的4%。這一比例高于此前的5%和2%。
截至2月底,保險行業總資產為3.42萬億元。業內人士按此計算,壽險和財險合計可投資債權投資計劃的額度約為1800億元,相對于保險總資產來說,比例不算很。經驗表明,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的債權收益率在6%左右,而人壽3月底董事會也審議通過了關于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相關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