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9 共1頁
重點大題1——營業外收入
營業外收入涵蓋了很多新準則變化的內容。學習時要把營業外收入的問題與前面的許多內容結合在一起,另外,今年在第五章收入、費用和利潤中新增加了一節政府補助,政府補助也與營業外收入問題密切結合在一起。
營業外收入是指企業發生的與日常經營活動沒有直接關系的各項利得。它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收入范圍內的,并不是經營資金耗費所產生的,不需要企業付出任何代價實際上卻有經濟利益的流入。營業外收入與營業外支出不配比。
營業外收入包括非流動資產處置產生的利得(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處置產生的利得)、盤盈利得還有罰沒的利得、捐贈利得、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利得、債務重組利得、政府補助等。
一、非流動資產處置產生利得
復習:1、處置固定資產,原值100萬,折舊40萬,賬面的凈值是60萬。處置的收入80萬,營業稅率是10%,計算處置時產生的凈收益或損失?
①
借:累計折舊 40
固定資產清理 60
貸:固定資產 100
②
借:固定資產清理 8
貸: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 8
③
借:銀行存款 80
貸:固定資產清理 80
④
借:固定資產清理 12
貸:營業外收入 12
2、處置無形資產,原值100萬,已經累計攤銷了40萬,無形資產的凈值是60萬,處置取得收入80萬,營業稅率是10%,計算處置時產生的凈收益或凈損失?
借:銀行存款 80
累計攤銷 40
貸:無形資產 10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 8
營業外收入 12
二、盤盈利得
盤盈的利得怎么處理要區分盤盈的是現金、存貨還是固定資產。這幾種盤盈的處理并不是都作為營業外收入的。
1、如果出現盤盈現金,先計入“待處理財產損益”。該現金的盤盈無法查明原因,計入營業外收入。
2、如果出現存貨的盤盈,也要先通過“待處理財產損益”。該存貨的盤盈無法查明原因,經過管理層的報批和批準后要沖減管理費用,并不是作為營業外收入。
3、如果固定資產發生盤盈,作為前期差錯更正處理,而不是作為“待處理財產損益”處理的。(變化內容,特別注意)
固定資產發生盤盈,作為前期差錯更正處理,在清查結果出來以后,報批批準之前,先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處理時,借記“固定資產”,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按照估計的價值作為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如果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要按照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入賬價值。等到批復意見下來后,轉出“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如果確定要交納所得稅還要調整所得稅。借記“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要將凈利潤調整年初的留存收益(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轉到“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中,并且提取“盈余公積”和給投資者分配利潤。
請看教材P125的【例2—83】
★盤盈的利得中,只有現金盤盈的利得才記入“營業外收入”;存貨盤盈,沖減“管理費用”;固定資產盤盈,作為以前年度差錯更正,直接調整期初的留存收益。
三、捐贈利得
捐贈利得以前要記入“資本公積”,新的會計準則要求接受捐贈記入“營業外收入”。
四、債務重組利得
確實無法支付而按規定程序經過批準轉為營業外收入的應付賬款,也就是債務重組利得。
五、政府補助(第五章的第三節)
(一)政府補助的概念和特征
政府補助實際上也是一種捐贈行為。
政府補助是指企業從政府無償取得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但不包括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其中,“政府”包括各級人民政府以及政府組成部門(如財政、衛生部門)、政府直屬機構(如稅務、環保部門)等,也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類似組織。
政府補助具有以下特征:
1、政府補助是無償的
2、政府補助通常附有條件
(1)政策條件。
企業只有符合相關政府補助政策的規定,才有資格申報政府補助。符合政策規定的,不一定都能夠取得政府補助;不符合政策規定、不具備申報政府補助資格的,不能取得政府補助。
(2)使用條件。
企業已獲批準取得政府補助的,應當按照政府相關文件等規定的用途使用政府補助。否則,政府有權按規定責令其改正、終止資金撥付,甚至收回已撥付的資金。
3、政府補助不包括政府的資本性投入
政府向企業投資,屬于所有者權益。財政撥入的投資補助等專項撥款,規定記入“資本公積”,也屬于資本性投入的性質。為了鼓勵企業快速發展,撥付了更新改造基金或者創新基金,撥付時形成企業的一項負債(專項應付款)。
(二)政府補助的主要形式
1、財政撥款
財政撥款是政府為了支持企業而無償撥付的款項。財政撥款可以是事前支付,也可以是事后支付。前者是指符合申報條件的企業,經申請取得撥款之后,將撥款用于規定用途或其他用途。
2、財政貼息
財政貼息是指政府為支持特定領域或區域發展、根據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目標,對承貸企業的銀行貸款利息給予的補貼。
財政貼息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財政將貼息資金直接支付給受益企業;二是財政將貼息資金直接撥付貸款銀行,由貸款銀行以低于市場利率的優惠利率向企業提供貸款。
3、稅收返還
稅收返還是政府向企業返還的稅款,屬于以稅收優惠形式給予的一種政府補助。稅收返還主要包括先征后返的所得稅和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的流轉稅,其中,流轉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
除了稅收返還之外,稅收優惠還包括直接減征、免征、增加計稅抵扣額、抵免部分稅額等形式。這類稅收優惠體現了政策導向,但政府并未直接向企業無償提供資產,因此不作為企業會計準則規范的政府補助處理。
★(三)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
1、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包括收到的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資產。收到的貨幣性資產的政府補助比較多,如果收到的非貨幣性資產,還涉及到計價問題,要按照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確認和計量,公允價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義金額(即1人民幣元)計量。
根據配比原則,企業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不能全額確認為當期收益,根據資產的受益期限分期的來確認營業外收入。收到時記入遞延收益,在該項資產使用壽命內分期攤銷。
確定攤銷期限應該確定起點和終點。(1)時點比較好確定,資產開始使用就開始攤銷了。(2)遞延收益分配的終點是“資產使用壽命結束或資產被處置時(孰早)”。
請看教材213的【例5-33】
2、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要明確是當期的還是與以后各期相關的。如果就是與當期相關的,那么就是補償本期的,直接記入當期的營業外收入;如果這個補助是與以后各期相關的,那么就仍然計入遞延收益,以后各期分攤記入各期的營業外收入。
政府補助中的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比如先征后返的增值稅,應當在實際收到返還的增值稅款時將其確認為收益,而不應當在確認應付增值稅時確認應收稅收返還款。只有存在確鑿證據表明該項補助是按照固定的定額標準撥付的,才可以確認營業外收入。
有些情況下,企業可能不容易分清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是用于補償已發生費用,還是用于補償以后將發生的費用。根據重要性原則,企業通常可以將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直接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對于金額較大的補助,可以分期計入營業外收入。
請看教材215的【例5-35】和【例5-36】
3、與資產和收益均相關的政府補助
難以區分某項政府補助是與資產相關還是與收益相關,既與收益相關又與資產相關,這些常常是綜合性項目。
以研發補貼為例,可能既包括設備等長期資產的購置,也包括人工費、購買服務費、管理費等費用化支出的補償,這種政府補助與資產和收益均相關。如果能分清,還按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收到時先計入遞延收益,按照資產的受益期間分期計入營業外收入。如果分不清,直接作為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收到時先計入遞延收益,按照費用的期限來確認營業外收入。
請看教材217的【例5-39】和【例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