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發布時間:2011-10-22 共4頁


    第二次挑戰是,2000年開始的新考試體系。這次調整削減了數學等基礎性內容(這也反映了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拓展,已經不需要再側重于學科所需數學基礎知識的測試了),突出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公司財務、資產負債管理和保險精算理論與實務等內容。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作為精算學的基礎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而不是削減,因為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處理風險,即不確定性的基本工具。雖然課程變少了,準精算師課程從原來的15門調整為了6門課程,但每門課程的內容明顯增加,現在一門課程大約相當與原來前11門的3門。仍然缺乏師資,除了課程2進行培訓外,課程1、3、4完全由學生自學。課程5和課程6則讓以前通過類似課程的考生進行答疑,由于內容實在太多,考生在2個多月的時間里差不多要閱讀2尺高的英文原版材料(當然不是全部都要求閱讀)。考生幾乎提不出什么問題,好多內容只是模模糊糊的有些印象。也許這樣的安排心理作用大于實際效果。當這些考生通過課程5和課程6時,我猛然發覺他們又跑到我們教師前面去了,他們依然是領跑者。從2000年5月到現在為止,所有準精算師課程的總體平均通過率為65%(72/110),課程5和課程6的總體平均通過率為30%(6/20)。
    以上事實充分說明,精算中心從零發展到現在,方兆本教授、繆柏其教授等老師的開拓性工作,以及美國友邦保險公司的資助固然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廣大考生良好的綜合素質,以及由此養成的較強的學習能力。如果沒有這種學習能力,我們不可能生存并發展到現在。它也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關鍵!只要這種學習能力繼續保持并發揚,則終身學習能力將構成我們科大精算考生的真正核心競爭力。而這種學習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是因為科大學生良好的素質,另一方面也在于科大為這些學生所提供的良好學習氛圍以及由此打下的堅實數理基礎。
    精算中心今后的任務就是努力培養考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在積極加強學生經濟學、金融學等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數理基礎,特別是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基礎,將中心辦成一個名副其實的學習型組織,打造我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二、WTO后的中國金融市場
    現在的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大變革的起點,太多的變化以致我們往往很難適應。WTO真正使中國有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跨越的壓力,壓力一旦轉化為發展的動力,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個全新的市場概念。這就是機遇與挑戰,機遇來自于對挑戰的正確應對。
最近的《21世紀經濟報道》和《經濟觀察報》有很多精彩的文章討論這些問題。下面我們隨便從中挑出幾篇文章:
  在2002年4月1日出版的《21世紀經濟報道》中有一篇題為“券商裁員”的文章這樣寫道,“‘投行業務目前的確很難,但如果有能人,業務并不少’,在鄧看來,裁員風波中淘汰的大部分是一般工作人員,而‘小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業務骨干。’據介紹,中關村證券目前仍在招人,但重點鎖住的是專業強、知識結構合理的人才,比如最近欲引進兩名其他公司的投行人員,可風聲一經傳出,對方立即加薪留人,這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投行不是‘多人’,而是‘差人’”;
  在2002年1月21日出版的《21世紀經濟報道》有題為“中銀國際的‘浪漫還鄉記’”的采訪文章,當記者問道:“中金公司應該是中銀國際在國內最強勁的對手。您如何看待即將開始的激戰?”,中銀國際新任首席執行官(CEO)李山答道:“我們的態度是虛心學習、共同發展。對中銀國際而言,真正的挑戰是市場開放后,來自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等國際一流投行的競爭壓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金、中銀都是患難兄弟。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希望這是一種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而不是‘灰色利潤’高于‘陽光利潤’。中國投行業的發展,與其他國家投行的發展歷史一樣,有一個從春秋到戰國的過程,最后一定會出現分化。不過中國本土頂尖的投行如果被外資投行打倒在自家門口,那才是最大的失敗。”
  在2002年4月1日出版的《21世紀經濟報道》中有一篇題為“保險四‘殼’難找金龜婿”,文末的“制度設計失誤?”記者手記寫道,“保監會當初設立恒安、生命、東方和民生的思路,是以之為與外方合作的實體,拿市場換技術。然而,隨著入世談判的結束,中資公司的‘殼’資源價值大幅跳水,外資以資本換市場的戰略更加咄咄逼人。因為母公司除了資本金一無所有,根本不具備外資看重的市場的信譽度、銷售網絡和經營管理能力等素質。‘外資打的是電子戰,中資打的是陣地戰。’保監會有關部門撰寫的一份‘關于中外保險公司情況對比’的材料認為。的確,外資保險公司更注重短期經營策略和長期發展戰略的平衡,竭力強調利潤最大化。譬如友邦保險至今沒有涉足炙手可熱的投連險種,倒是不惜血本建立業務、管理、電腦、培訓等各類系統(尤其是精算,作者注),為長遠發展打下基礎,即是一例。相比之下,中資公司缺乏長遠發展策略,主要注重市場份額和保費規模,往往忽略了業務質量和成本效益之間的關系。民生、恒安、生命和東方遭遇的困境,也是整個中資保險公司的困境。或許,對這種為合資而生的制度設計,監管層真該好好思考一番了。”
  在2001年12月31日的《經濟觀察報》題為“洋保險爭搶市場獲準者捷足先登”寫道,“截止今年10月份,除8家外資保險公司通過了保監會核發的準運證外,還有19家外資保險公司供27個經營機構、3家外資公司在籌建之中,另有100多家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建立了200余個代表處,多家保險公司仍在擇機進入中國市場”,“這才僅僅是個開始。‘現在上海只有30家保險公司,而香港卻有300家保險公司。我們的競爭才剛剛開始,當上海有100家的時候才是進入戰國時代’,太平洋安泰總經理張全福的話令人回味。” 精算師考試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