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2年3月18日的《經濟觀察報》更是以“外資銀行:等待盛宴”作為一個完整的專題,“WTO語境下的外資銀行搶灘熱潮由于中國政府的路徑限制并沒有如期到來,以有序開放確保金融大局的穩(wěn)定和金融業(yè)漸進改革的成功已經成為監(jiān)管當局的政策選擇,然而外資銀行并不甘寂寞,狹窄的路徑似乎無法阻擋它們的精彩演出:憑借它們豐富的服務品種、嫻熟的經營手法、敏銳的市場意識,以及通過參股等方式對政策壁壘的迂回,外資銀行們正在走出一條精彩的中國之路。”
在2002年4月1日出版的《21世紀經濟報道》中有一篇題為“愛立信熊貓為何‘背叛’中資銀行”,同時還有一篇社評“金融高端告急 制度雙軌待變”。社評這樣寫道,“在金融高端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可能被外資銀行搶占的現(xiàn)實下,相關商業(yè)銀行面向政府、總行的制度訴求已經明朗化。在中資外資的利益沖突面前,政府站在了制度選擇的十字路口。的確,要改變目前中外資銀行之間不公平競爭和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局面,除了政府在制度上勇于改變,國內銀行積極提升自身競爭力之外,別無良策。當國內銀行為增長自身競爭力,積極要求反映自身利益的制度的時候,政府應當堅定地向統(tǒng)一內外制度的大方向努力。”
在2002年3月4日的《經濟觀察報》題為“普華永道的謹慎生存”這樣寫道,“按照計劃普華永道在未來五到七年的時間里將把中國公司的職員從目前的1800人擴張到2萬人,這是一個令人眩暈的數(shù)字,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判斷,這應當是一家大型工廠的標準,而一家出售智力和專業(yè)經驗的公司,是否需要如此龐大的人力是個值得懷疑的問題。封和平解釋說‘這個數(shù)字決非危言聳聽,也不是主管層的一相情愿,這個結論是根據(jù)目前的業(yè)務量以及對未來的一些基本判斷得出的,當初在中石化上市這一項目上,普華永道派出了300人組成的龐大隊伍才順利完成,隨著《公開發(fā)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guī)則第16號——A股公司實行補充審計的暫行規(guī)定》(最近中國證監(jiān)會已經對這一政策作了調整,注)的出臺,客戶的倍數(shù)增長已經來臨,而現(xiàn)在的人手很顯然早已捉襟見肘,以這樣的速度膨脹不是操之過急而是不夠迅速。’難點在于,普華永道迫切希望的專才不能像產業(yè)工人一樣在短時間內培養(yǎng)出來,加上其他國內外同行的競爭,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這個龐大的計劃,是對公司計劃的另一層考驗。”
就不再列舉類似的文章,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隨著跨國公司不斷進入中國,不斷拓展新的領域,在帶來競爭的同時也會將西方先進的市場經濟觀念帶進中國。不管是對國家,還是對我們個人,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機遇來自于對挑戰(zhàn)的正確應對。所謂應對的正確方法目前看來只有一個,學習,學習,再學習。只有那些學習能力最強的人才能搶得先機。但優(yōu)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法則,我們真正需要培養(yǎng)的是終身學習能力,這才是我們勇往直前的法寶。
三、WTO后的教育市場
外部金融市場的巨變已經引起了教育市場的變化。首先我們仍然看以下相關的報道:
在2002年3月4日出版的《21世紀經濟報道》在題為“英孚教育:銷售英語37年的霍特王國”的文章寫道,“英孚連鎖英語在中國的擴張令人難以置信。中國營運經理徐慶菁小姐2000年4月受命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學校,而到2001年12月全中國已經達到了21所的規(guī)模。‘今年的發(fā)展速度將不會低于這一速度,可能會達到50所。’”
在2002年3月4日的《經濟觀察報》題為“商學院教育的商業(yè)化舞蹈”這樣寫道,“用商業(yè)化的方法去管理,用國際化的程度去評價與提升——這里所描述的不是一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運作的企業(yè),而是一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的商學院。在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商業(yè)化與國際化共同賦予一個教育項目的特殊生存方式。”
在2002年1月14日出版的《21世紀經濟報道》在題為“長江商學院:李嘉誠挖金”的文章寫道,“‘我們的目標是在5年內把長江商學院辦成亞洲第一,10年內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項兵,或者說是他背后的李嘉誠,目標是極其宏大的。項告訴記者,將在5年內聘請70位世界頂尖的商學院教授作為自己的常任教授,‘全部從世界前10名的商學院請。’他表示,開出的年薪不會低于哈佛、麻省等世界頂尖學府,而據(jù)統(tǒng)計,美國的商學院常任教授的年薪一般在15—20萬美元,頂尖的甚至上百萬美元。”
在2002年3月25日的《經濟觀察報》題為“IFC:中國讓我們找到了投資佳機”記者問道國際金融公司(IFC)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馮桂婷女士,“IFC在很多國家都有教育產業(yè)方面的投資,您覺得中國教育產業(yè)前景如何?”,對方答道:“對IFC來說,教育領域應該有很好的投資機會,因為它符合IFC發(fā)展的宗旨。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對一個國家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中國已經有一些私營的教育機構并有著很成功的運作模式。我們認為,在這方面有很好的投資前景和價值。目前看來,外資以入股的方式參與教育項目,難度比較大,所以我們只能以貸款的方式參與。如果說在法律法規(guī)方面有變化,我們也愿意在一些項目上采取股份投資的方式參與。”
精算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