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2 共4頁
四、計算題
1. [答案]:
(1)假設甲公司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成本模式,請對2007~2009年上述業務作出相關的賬務處理:
①2007年:
年初購建房地產時
借:投資性房地產 1000
貸:銀行存款 1000
2007年初收到租金
借:銀行存款 80
貸:預收賬款 80
2007年末確認收入和計提折舊
借:預收賬款 80
貸:其他業務收入 80
借:其他業務成本 40
貸:累計折舊 [(1000-0)÷25]40
②2008年:
2008年初收到租金
借:銀行存款 80
貸:預收賬款 80
2008年末確認收入和計提折舊
借:預收賬款 80
貸:其他業務收入 80
借:其他業務成本 40
貸:累計折舊 40
③2009年:
2009年初收到租金
借:銀行存款 80
貸:預收賬款 80
2009年末確認收入和計提折舊
借:預收賬款 80
貸:其他業務收入 80
借:其他業務成本 40
貸:累計折舊 40
(2)假設甲公司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請對2007~2009年上述業務作出相關的賬務處理:
①2007年:
2007年初購建房地產時
借:投資性房地產 1000
貸:銀行存款 1000
2007年初收到租金
借:銀行存款 80
貸:預收賬款 80
2007年末確認收入和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借:預收賬款 80
貸:其他業務收入 80
借: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 1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
②2008年:
2008年初收到租金
借:銀行存款 80
貸:預收賬款 80
2008年末確認收入和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借:預收賬款 80
貸:其他業務收入 80
借: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 5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50
③2009年:
2009年初收到租金
借:銀行存款 80
貸:預收賬款 80
2009年末確認收入和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借:預收賬款 80
貸:其他業務收入 80
借: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 5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50
(3)比較三年來兩者計量模式對稅前利潤的總差異:
①成本模式三年的稅前利潤總額=(80-40)×3=120(萬元)
②公允價值模式三年的稅前利潤總額=(80+100)+(80+50)+(80+50)=180+130+130=440(萬元)
公允價值模式比成本模式計算的稅前利潤差異=440-120=320(萬元)
可見,投資性房地產在不斷升值情況下,公允價值模式比成本模式計算的稅前利潤要多出許多。
2. [答案]:
(1)計算總價款的現值=8000000+12000000/3(P/A,6%,3)=8000000+4000000×2.6730=18692000(元)
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18692000+208000=18900000(元)
未確認融資費用=20000000-18692000=1308000(元)
(2)2007年應確認的融資費用=(18692000-8000000)×6%=641520(元)
2008年應確認的融資費用=[(18692000-8000000)-(4000000-641520)]×6%=440011.2(元)
2007年應計提的折舊=(18900000-300000)×5/15×9/12=4650000(元)
2008年應計提的折舊=(18900000-300000)×5/15×3/12+(18900000-300000)×4/15×9/12=1550000+3720000=5270000(元)
(3)編制會計分錄:
①2007年度:
借:在建工程 18692000
未確認融資費用 1308000
貸:長期應付款 12000000
銀行存款 8000000
借:在建工程 208000
貸:銀行存款 208000
借:固定資產 18900000
貸:在建工程 18900000
2007年末付款時:
借:長期應付款 4000000
貸:銀行存款 4000000
借:財務費用 641520
貸:未確認融資費用 641520
2007年末計提折舊:
借:制造費用 4650000
貸:累計折舊 4650000
②2008年末付款時:
借:長期應付款 4000000
貸:銀行存款 4000000
借:財務費用 440011.2
貸:未確認融資費用 440011.2
2008年末計提折舊:
借:制造費用 5270000
貸:累計折舊 5270000
③2009年末付款時:
借:長期應付款 4000000
貸:銀行存款 4000000
借:財務費用 226468.8(1308000-641520-440011.2)
貸:未確認融資費用 226468.8
2009年末計提折舊=(18900000-300000)×4/15×3/12+(18900000-300000)×3/15×9/12=1240000+2790000=4030000(元)
借:制造費用 4030000
貸:累計折舊 4030000
五、綜合題
1. [答案]:
(1)
①編制會計政策變更的會計分錄
到2009年1月1日該辦公樓已提折舊=5000/25×2=400萬元,該辦公樓的賬面凈值=5000-400=4600萬元,計稅基礎=5000-5000/25×2=4600萬元,改成公允價值計量后辦公樓的賬面價值為4800萬元,2009年1月1日因此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200萬元,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200×0.33%=66萬元。會計分錄:
借:投資性房地產-成本 4800
投資性房地產累計折舊 400
貸:投資性房地產 5000
遞延所得稅負債 66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34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3.4
貸:盈余公積 13.4
②2009年1月1日資產負債表部分項目的調整數
③編制2009年12月31日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的會計分錄:
借: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 1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
④計算2009年12月31日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及發生額
2009年12月31日該辦公樓的計稅基礎=5000-5000/25×3=4400萬元,賬面價值為4900萬元,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500萬元,遞延所得稅負債為500×0.33=165萬元,2009年遞延所得稅負債發生額為165-66=99萬元(貸方)
(2)①計算該設備2007年和2008年計提的折舊額
2007年:(230-10)×10/55=40萬元
2008年:(230-10)×9/55=36萬元
②設備2009年計提的折舊額
2009年1月1日賬面凈值=230-40-36=154萬元
折舊為:(154-10)/(8-2)=24萬元
③計算會計估計變更對2009年凈利潤的影響
在原會計估計下,2009年計提折舊為(230-10)×8/55=32萬元
上述會計估計變更導致2009年凈利潤增加(32-24)×(1-0.33)=5.36萬元
2. [答案]: (1)對長白山公司2月5日以土地置換原材料進行賬務處理:
①判斷是否屬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收到補價/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300/2500×100%=12%<25%;因補價占交易金額12%,屬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②賬務處理如下(單位:萬元):
借:銀行存款 300
原材料 1880.34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19.66
累計攤銷 200
貸: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 200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 (2500×5%)125
營業外收入 [2500-(2000-200)-125]575
(2)對長白山公司6月30日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進行賬務處理:
根據準則規定,材料價格下降使得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低于產成品的生產成本時,該材料應該按照材料的可變現凈值計量。
①產品的可變現凈值=產品估計售價-估計銷售費用及稅金=950-15=935(萬元)
產品的可變現凈值低于其成本970萬元,即材料價格下降表明其生產的產品的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因此原材料應當按照可變現凈值計量。
②計算原材料的可變現凈值,并確定期末價值
原材料的可變現凈值=產品的估計售價-將材料加工成產品尚需投入的成本-估計銷售費用及稅金=950-170-15=765(萬元)
原材料的可變現凈值為765萬元,成本為800萬元,需計提存貨跌價準備35萬元。
借:資產減值損失——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35
貸:存貨跌價準備 35
(3)8月15日甲企業債務重組賬務處理如下:
借:應付賬款 1000
貸:銀行存款 50
其他業務收入 35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50×17%)59.5
交易性金融資產 240
投資收益 (500-240)260
營業外收入——債務重組收益 (1000-50-350×1.17-500)40.5
借:其他業務成本 382.5
存貨跌價準備 (35×50%)17.5
貸:原材料 (800×50%)400
(注:原材料的一半抵債,應按相應比例結轉存貨跌價準備)
(4)12月31日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產品的可變現凈值=產品的估計售價-估計銷售費用及稅金=700-20=680(萬元)
產品的可變現凈值高于其生產成本600萬元;根據準則規定,對于用于生產而持有的材料,如果用其生產的產品的可變現凈值預計高于其生產成本,則該材料應當按照成本計量。年末時,原材料的成本為400萬元,已計提存貨跌價準備17.5萬元,故應沖回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17.5萬元;
借:存貨跌價準備 17.5
貸:資產減值損失——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17.5
查看: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