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估價理論在很程度上是古典經濟學、奧國學派、新古典學派以及現代經濟學價值理論的重要思想和經濟概念的綜合。在16-18世紀,價值概念從宗教信仰、道德、哲學領域進入經濟學,并分成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其中,內在價值是衡量物所提供服務的內在效用的標準,外在價值是由供求形成的客觀價值。最早形成的重商主義價值理論,認為流通是財產價值的源泉。重農主義價值理論創始人魁奈認為價值取決于生產費用,農業中生產的超過生產費用的剩余產品,是由于自然協助而產生的,稱為“純產品”,應歸土地所有者占有。生產費用論和純產品論是價值生產理論、及以凈收益資本化方法度量價值的思想起源。明確區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市場價值(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是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對西方現代價值理論的重要貢獻。斯密的市場價值是指價格波動的中心即價值,斯密將其解釋為剛足以支付正常工資、正常地租、正常利潤,可以說是生產費用論。市場價格與市場價值的差異,反映了稀缺和壟斷力量的短期影響。李嘉圖初步區分了價值和交換價值,并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論述了地租剩余理論。奧國學派創始人門格爾認為價值純粹是主觀的,是由邊際單位的需求效用決定的,維塞爾將門格爾的主觀價值論擴及到成本,把成本概念發展為從屬于效用,認為人們對效用的興趣,誘致人們去估量成本的價值。龐巴維克論證了買賣雙方對商品的主觀評價如何決定價值,并認為現在的財貨比未來的同類同量財貨具有更高的主觀價值是產生利息的根源,現值是未來資本收益的貼現,這一理論成為度量經濟價值的基礎。馬歇爾承認效用概念在價值理論中的重要性,也承認生產成本對供求作用下市場價值均衡的影響,他認為,在短期內效用對價值起著主要的影響,而在長時期內,生產成本對市場價值起主要的影響。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在評價馬歇爾的價值理論時,認為他強調了社會、政治、商業活動間的相互關系在價值決定中的作用,考慮了貨幣購買力、經濟潛力和社會繁榮、人口構成及增長、社會偏好及習慣等方面的變化,對供求和相對價格或價值的影響。凱恩斯拋棄了均衡概念,提出隨收入的變化,人們的儲蓄及消費偏好也發生變化,認為價值是由需求決定的,因而他主張通過對國家干預來保持有效需求,使得商品的正常價格得以形成。凱恩斯的充分就業和赤字財政理論對全球經濟、政治、政策產生巨影響,因而在資本價值的評估中,就必須充分考慮政府的社會經濟行為。美國學者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的價值思想、費雪爾的價值收益理論,對現代估價理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廣泛應用的三種基本估價方法就反映了價值理論及其變化過程的影響。成本法強調重置成本而非重建成本,基本上遵從了斯密時代的古典經濟價值理論。收益資本化法不考慮生產成本,求得的是預期收益的現值,實質上是對價值的效用度量。市場比較法求得的是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普通價格,強調短期的市場供求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