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6 共1頁
一、會計準則的出臺態勢
1、準則出臺概況全面梳理和修訂1997-2001年先后頒布的16項準則,并在2005年新制訂22項會計準則。
2、準則框架特征既適應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準則趨同、涵蓋各類企業各項業務、由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組成了中國會計準則體系。
二、會計準則的內外掃描
(一)國際會計準則的演繹輪廓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重組之前,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歷程分四個時期:
一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有9個國家(包括美英)16個會計職業團體發起成立;
二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國際資本市場迅速發展,跨國公司進一步擴。當時會計準則定位于兩層次:可選方法和基準方法;
三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期,IASC與世界各個國家會計準則機構進行了直接、密切的聯系和合作,達成了制訂核心準則計劃;
四是二十一世紀初期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在美國主導下,成立“G4集團”。
重組以后:2000年,改組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動向:
一是IASB與各個主要國家的準則制訂機構,建立了密切的、積極的協作關系;
二是IASB在未來發展目標中不僅要考慮上市公司的會計問題,而且還要考慮非上市公司、中小企業和一些新型的市場國家的需求;
三是重經濟實質;
四是重風險披露。
國際會計準則體系成熟一個,出臺一個。通常是由準則40個、解釋公告25個兩層面組成。
(二)國內會計準則的演變進程
一是改革開放之初到1993年的摸索階段;二是1993年至1996年的模式轉換階段;三是1997年后會計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2006年2月發布新準則體系,將開創一個嶄新的時代。
三、準則體系構成:七類
基本類2項:基本準則、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準則資產類8項:1號-存貨、2號-長期股權投資、3號-投資性房地產、4號-固定資產、5號-生物資產、6號-無形資產、7號-非貨幣性資產:)、8號-資產減值負債類5項:9號-職工薪酬、10號-企業年金基金、11號-股份支付、12號-債務重組、13號-或有事項損益類6項:14號-收入、15號-建造合同-、16號-政府補助、17號-借款費用、18-所得稅、19號-外幣折算特殊業務類3項:20號-企業合并、21號-租賃、27號-石油天然氣開采金融類6項:22號-金融工具確認計量、23號-金融資產轉移、24號-套期保值、25號-原保險合同、26號-再保險合同、37號-金融工具列報報表類9項: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29號-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30號-財務報表列報、31號-現金流量表、32號-中期財務報告、33號-合并財務報表、34號-每股收益、35號-分部報告、36號-關聯方披露
四、準則學習的初步探路
由粗及細,由易到難
相互比較,找出門道
注意“路標”,分清門戶
注意“邊界”,分清“你我”
以用促學,漸次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