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西安結構調整提升力度裝備制造優勢凸顯

發布時間:2011-10-22 共1頁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現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已經走過了整整30年,30年的艱苦創業,30年的業績輝煌。西安市的裝備制造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到目前的門類較為齊全、布局基本合理、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先進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打造的航空航天、重型汽車、轎車及大客車、電子信息、輸變電成套設備等產業集群,成為西安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一、規模不斷擴大,支撐作用強勁
  上世紀80年代,西安市的裝備制造業只是少量的機械制造及簡單的機械加工,產業規模很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政策向西部傾斜,裝備制造企業如魚得水,抓住機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在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拉動西安市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2007年,西安市裝備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80.12億元,占全市GDP的15.9%;工業總產值完成903.44億元,是1978年的45.3倍,年均增長14.1%;對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9.6%,支撐作用強勁。
  二、產業調整凸顯結構逐漸趨優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頒布了一系列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措施,出臺了鼓勵、引導兼并重組,形成大型企業集團的具體政策措施。西安市裝備產業在市場競爭和政府引導下,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兼并重組步伐加快,企業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產品結構、所有制結構、市場和布局結構,西安市一批技術實力較強的高科技裝備制造企業迅速崛起,以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航空基地、陜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及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為龍頭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西安電力機械制造公司十余企業的輸變電成套設備生產基地以及電子信息等大企業集團及配套企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共同打造以產業鏈為紐帶的產業集群,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有力地推動了西安工業經濟迅猛發展,生產出滿足人民需求的高附加值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集群效應顯現,成為西安市工業經濟的脊梁。2007年,西安市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72.79億元,是1993年的7.3倍,年均增長15.3%,占規模以上工業的55.7%,占GDP的15.5%。其中:金屬制品業增加值4.4億元,是1993年的1.5倍,年均增長2.9%;通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26.03億元,是1993年的6倍,年均增長13.7%;專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37.79億元,是1993年的7.4倍,年均增長15.4%;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加值127.01億元,是1993年的13倍,年均增長20.1%;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增加值59.87億元,是1993年的8.3倍,年均增長16.3%;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增加值17.65億元,是1993年的2.2倍,年均增長5.8%。
  三、經濟實力增強,效益指標創高
  改革開放30年以來,西安市裝備制造業得以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7年,總資產達到1191.70億元,是1993年的6.7倍,年均增長14.6%;其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總資產571.63億元,是1993年的25.3倍,年均增長26.0%;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總資產221.76億元,是1993年的15.77倍,年均增長21.8%。經濟效益指標逐年提高,6個行業經濟效益全面提升。2007年,西安市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利潤實現高增長,全年實現利潤53.2億元,是1993年753倍,年均增長60.5%,其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實現利潤達到25.07億元,是1993年的42.5倍,年均增長30.7%;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13.22億元,是1993年的661倍,年均增長59.0%。2007年裝備制造業利稅總額83.86億元,是1993年的20.3倍,年均增長23.99%;全員勞動生產率12.99萬元/人,比1993年提高1.13萬元/人;工業產品銷售率96.65%,比1993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08.1億元,是1993年的3.9倍,年均增長10.2%。
  四、產量大幅增長產品更新加快
  隨著西安市裝備制造業生產發展比重不斷加大,產品結構調整,開發了大量更為先進的產品,產品更新換代加快,豐富了西安市特色產品的品種。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手工簡易操作到現代的大型制造設備,從八十年代產量品種單一到現代的行業齊全、多品種,從架子車、自行車內胎、外胎到小矯車、大矯車、載重汽車;從收音機、半自動照相機到彩色電視機、全自動數碼相機,染料、呢絨、瓦、火柴、油毛氈、手扶拖拉機等產品隨著時代發展而被淘汰,現代的豪華舒適產品應運而生,2007年西安市的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其中:汽車17.06萬輛,是1978年的227.2倍,年均增長20.6%;其中:比亞迪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F6小轎車在全國銷量名列前茅;交流電動機810.96萬千瓦,是1978年的12.4倍,年均增長9.1%;縫紉機73.46萬架,是1978年的6.1倍,年均增長6.4%;發電量710338萬千瓦小時,是1978年的16.5倍,年均增長10.1%。改革開放以來,根據市場需求大力開發新的產品,科技創新、以新出強,實現產品升級換代,生產的汽車、軟飲料、彩色電視機、程控交換機、彩色顯像管、自動化儀表及系統、空調器用壓縮機、電子元件等產品從無到有,實現了零的突破,填補了西安市的空白。陜汽集團公司等企業的12個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占西安市中國名牌產品的66.7%。西安市依靠科技進步,采取綠色制造技術,在提高產品質量上多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提高了經濟效益,改善了生活質量。
  五、加大開發力度擴大出口份額
  在改革開放30年來,西安市的裝備制造工業企業,扎實推進裝備國產化工作,增強了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型主機廠與配套廠搞好聯合協作,以市場為導向,加大創新力度,與國際接軌,掌握世界先進水平,加大投入資金力度,走消化吸收與自主開發相結合的路,攜手開發新產品,并將西安市的特色產品遠銷國內外。2007年西安市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新產品完成321.76億元,是2001年的6.5倍,年均增長10.1%,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5.6%;出口交貨值達到82.92億元,是2001年的7.2倍,年均增長9.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18%,其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行業內率先走出國門,成為國外合作開展航空零部件轉包生產的首家企業,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由最初的簡單加工發展到來圖自購材料、自制工裝,到現在的數字化設計制造的高技術階段,多次榮獲省、部、優質產品獎及國家級新產品證書,目前已與世界上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進行合作。2007年新產品完成額50.77億元,年創匯額從1984年的100萬美元發展到2007年的7200萬多美元,增長了71倍,年均增長20.4%。陜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分別從奧地利、德國等引進重型商用汽車制造技術,并與企業多年積累的汽車開發、研制與制造技術有機結合,不斷創新發展,打建起國內領先的強有力的產品技術平臺,產品不斷升級換代,近年研制的重型汽車新產品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2007年產品公告車型已到1428種,新產品產值達到47.12億元,重型汽車目前已出口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被國務院批準為擴大出口企業,2006年還被商務部、國家發改委授予“首批汽車出口基地”。2007年出口創匯達4億美元。西安標準縫紉機有限公司根據市場需求,研制出新式縫紉機,暢銷全國,遠銷國外,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進一步增強?! ∥靼彩幸M國外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的新產品從無到有,填補了國內市內的空白,一批產品的開發成功,標志著西安市裝備制造業在產品技術水平和開發能力上又邁進了新階段,實現了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行業整合,西安市的裝備制造業已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