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作為安徽省的東大門,皖江經濟帶的“老龍頭”,有著緊鄰長三角的獨特優勢,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馬鞍山憑借著良好的區位優勢,以融入南京都市圈為切入點,以謀求與長三角城市共同繁榮為目標,內強素質,外拓市場,搶抓機遇,主動對接,奮力追趕,國民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一、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發展水平大幅提高
(一)經濟總量不斷提升。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城市經濟快速發展,GDP總量由1978年的548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46672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5%上升至2007年的19%,提高了4個百分點。馬鞍山經濟總量也大幅提升,GDP總量由1978年的6.9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532.1億元。與長三角城市相比,1978年馬鞍山GDP總量占長三角城市的比重為1.3%,2000年比重下降至0.8%,進入2000年以后,馬鞍山經濟增量明顯擴充,GDP連邁四個百億元臺階,2007年達532.1億元,占長三角城市的比重達1.1%, 2008年上半年比重上升至1.2%。
?。ǘ┙洕鏊倜黠@加快。改革開放初期的10多年,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緩慢。當歷史車輪行駛至20世紀90年代,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標志,長三角地區跨入充滿活力、引領全國經濟增長的嶄新發展時期。1990―2000年,長三角城市GDP年均增速達到15.2%。與此相比,馬鞍山同期GDP年均增速低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但進入新世紀以后,馬鞍山經濟快速增長,2000―2007年GDP年均增速14.9%,超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其中2004、2005年分別超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4.6個和5.2個百分點,2007年超過3個百分點。2008年上半年GDP增速超過6.1個百分點。
(三)工業經濟快速增長。改革開放初期,長三角地區的工業得益于上海工業的擴散和江浙地區的農工相輔,尤其是鄉鎮工業與家庭工業迅速崛起,帶動了長三角工業的快速發展?!笆濉睍r期,長三角城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達25%(現價,下同)。改革開放以來,馬鞍山工業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2007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54.24億元,相當于1978年的88倍。其中,2000―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達30.5%,超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5.7個百分點。2008年上半年,馬鞍山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達59%,超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38.2個百分點。從各年份的增速來看,馬鞍山工業增速可歸納為兩個時期:2000年―2002年為穩定增長期,年均增速為17.9%,高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2003年―2007年為高速增長期,年均增速高達35.9%,高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11.1個百分點。
?。ㄋ模┩顿Y規模不斷擴大。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城市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固定資產投資由1978年的55.39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1340.43億元,年均增長22.8%。與長三角城市相比,1978―2000年,馬鞍山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4%,增速均低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9.4個百分點。2000年馬鞍山固定資產投資額占長三角城市投資額的比重僅為0.5%。2000―2007年,馬鞍山投資總量不斷跨越,投資增速大幅提升,投資年均增速達40.5%,超過同期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19.7個百分點。馬鞍山投資總量占長三角城市的比例也逐步提升,由2000年的0.5%上升至2005年的1.2%,2007年比例提升至1.6%。2008年上半年,馬鞍山投資總量占長三角城市的比例提升至2%,投資增速超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9.4個百分點。馬鞍山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ㄎ澹ν赓Q易繁榮活躍。九十年代初,隨著上海浦東開發開放戰略的實施,帶動了長三角城市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經濟國際化成為長三角各城市發展的目標,上海和江蘇部分城市率先發展外向型經濟,浙江七市在90年代以后,也趨向于把外向型經濟作為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新支點,長三角地區對外開放出現了嶄新局面。2007年長三角城市進出口總額已達7774億美元,占全國的比重從2000年的26%提高到2007年的35.8%。1993年以來,馬鞍山充分利用進出口自營權下放的機遇,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主動參與國際競爭,大力發展自營出口,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外貿進出口總額由1993年的0.62億美元上升至2007年23.5億美元,年均增速達29.6%,經濟外向度由1993年的8.1%快速提升至2007年的33.1%。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馬鞍山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水平的進一步提高,2000―2007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速達38%,與長三角城市相比,超過長三角城市同期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2008年上半年,增速超過長三角城市同期平均水平30.9個百分點。
?。├猛赓Y增勢強勁。90年代以來,長三角各城市著力營造良好的設施環境、政策環境、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吸引了一大批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的投資,利用外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實際利用外資由2000年的105.64億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374.23億美元,年均增長19.8%。改革開放以來,馬鞍山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際利用外資由1989年的261萬美元增加到2007年3.72億美元,年均增長30.7%。進入“十五”以來,馬鞍山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得到進一步拓展,利用外資實現高速增長,2000―2007年年均增速達52.9%,超過長三角城市同期平均水平33.1個百分點。
二、產業結構調整顯著,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城市積極推進國民經濟結構調整,逐漸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1978年,長三角城市GDP三次產業結構為19.6:61.3:19.1,到2007年調整為3.4:54.4:42.2。三大區域中,上海產業結構調整走在各城市前列,第三產業發展較為迅猛,從而帶動了長三角城市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目前,江蘇的南京、無錫、蘇州等市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在鞏固發展二產的同時,三產發展一枝獨秀,與上海較為接近,相融程度較高。浙江七市二產比重均已超過50%,三產快速發展,近年來年均增速步步提高。1978年馬鞍山三次產業結構為20.9:65.3:13.8,呈“二、一、三”布局,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1980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呈“二、三、一”布局,第三產業發展逐步興旺。2007年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為4.0:65.7:30.3,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16.5個百分點??傮w看來,馬鞍山第一產業基礎較好,第二產業發展迅速,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國民經濟內部結構不斷調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