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改革開放三十年酒泉市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實現重大調整

發布時間:2011-10-22 共2頁

  改革開放30年來,酒泉市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在發展中促進結構調整,以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了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良性互動。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和農業結構明顯升級,所有制結構發生重大變革,收入分配結構打破了平均主義的傳統格局,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實現了在不斷優化升級中的重大調整。
  一、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基本實現了由工農業為主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
  30年來,酒泉市堅持鞏固和加強第一產業、提高和改造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的思路,促進了三次產業不斷向優化升級的方向發展。三次產業中,1978-2007年第一產業年均增長6.1%,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2.2%,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1.9%。從構成看,第一、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其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從1978年的35.5%下降到2007年的18.8%,下降了16.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由53.2%下降為46.4%,下降了6.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由11.3%上升為34.8%,上升了23.5個百分點。現代經濟結構性特征越來越明顯。
  服務業的大發展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酒泉市產業結構調整最鮮明的特征。交通運輸、批零貿易、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增加就業、方便群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1978年-2007年,客運周轉量增長了8.4倍,年均增長8%,貨運周轉量增長了8.8倍,年均增長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42.4倍,年均增長14%。為適應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需要,金融保險、信息咨詢、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旅游等一大批現代服務業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大大提高了服務業的整體質量和水平。1978年-2007年,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增長了126.6倍,年均增長18.2%;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新型服務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旅游經濟加快發展,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64%上升到2007年的8.1%,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7%上升到2007年的23.2%。
  二、農業內部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了由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轉變
  改革開放前,農村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農民無權決定種什么、怎么種、種多少,農業產業結構長期處于"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生產為主"的"以糧為綱"的狀況。隨著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民根據當地實際和市場需求開展多種經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比重明顯下降,林、牧、漁業比重顯著提高。種植業由1978年的86.6%下降為2007年的78.2%,下降了8.4個百分點。林、牧、漁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3.4%提高到2007年的21.8%。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進展明顯。在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情況下,棉、油、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生產獲得大發展。1978-2007年,棉花產量增長27.8倍,水果產量增長21.8倍,蔬菜產量增長10倍,油料產量增長51%。糧食、經濟作物和飼料種植面積比由1978年的84.6:14.5:0.9轉變為2007年的29.3:61.2:9.5,經濟作物種植比重明顯提高。畜產品構成中,豬肉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34.38%下降到2007年的27.92%;牛羊肉則上升到59.6%;禽肉等也占到了12.48%。禽蛋、牛奶等的產量快速增長,在畜產品中的比重也大幅上升。
  農產品品質結構大為改善,由單純追求數量的增加,逐步向特色優質高效方向發展。初步培育形成以棉花、制種、瓜果、蔬菜、啤酒原料等為主的區域特色產業,不斷提升日光溫室、網式制種、葡萄、酒花等設施種植業的比重,逐步向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發展。2007年,棉花、制種、瓜果菜、啤酒原料播種面積達到140.42萬畝,占酒泉市農作物播種面積的62.4%,成為推動酒泉市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快速發展。"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經營形式不斷發展,涌現出一大批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骨干龍頭企業,有效地提高了初級產品的附加值,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業的整體效益。酒泉市共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459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3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32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5家,龍頭加工企業固定資產達到24.76億元,從業人員1.8萬人,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達到15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2.6億元,帶動農戶13.5萬戶,占農戶總數的86.6%,輻射基地165萬畝,占總基地面積的80%。
  三、工業經濟結構明顯升級,基本實現由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程度高、門類單一的結構向勞動密集、技術密集、門類齊全的發展格局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酒泉市始終把發展工業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鼓勵用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著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同時,加強對工業組織結構調整的引導和促進,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整體工業逐漸由弱變強,工業經濟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傳統工業的改造振興取得突破性進展。傳統產業在酒泉市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傳統產業結構的調整改造,是整個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通過體制創新、技術引進、自主創新、淘汰落后等方式,有力地推動了傳統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
  2007年,酒泉市民營科技企業達到50家,建成企業技術研發機構82個。"十五"期間,累計引進開發新產品400多個,采用新技術、新工藝500多項。計算機輔助設計、工藝技術自動化控制等共性技術得到普及推廣,科技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
  特色優勢產業迅速壯大。依托資源優勢,加快工業布局的優化調整。立足自然資源、農副產品資源和礦產品資源三大優勢,大力發展電力工業、冶金工業、食品工業和建材工業,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進展順利,農副食品和礦產品精深加工規模不斷擴大。2007年,電力工業、冶金工業、食品工業和建材工業共完成增加值15.78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23.5%,成為酒泉市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高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先導產業,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為適應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發展的大局和趨勢,酒泉市堅持體制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著力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2007年,酒泉市高新技術產業共有企業17家,完成工業總產值21.6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7%。在生物制藥、裝備制造、節水材料等領域都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逐步進入一個發展壯大的歷史性階段。
  企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改革開放初期,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十分突出。經濟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集中度低,缺乏市場競爭力,企業"小而全",專業化水平低。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通過實施"抓大放小"的戰略,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通過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有力地促進了酒泉市工業企業組織結構的完善。股份合作、股份制等企業組織形式得到了長足發展。到2007年,酒泉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1家,其中:國有企業24家、集體企業23家、股份合作企業5家、股份制企業179家、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6家、其它企業54家。
  基本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許多產品從無到有或由少變多。改革之初,酒泉市工業生產相對落后,多數行業生產能力低下,一些行業門類甚至為空白。經過30年的發展,各行業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新興行業從無到有,發展迅速,已形成了涵蓋31個工業行業大類,重點突出、分工明確、特色鮮明、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