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2008年三季度經濟述評:結構調整――走向春天的必由之路

發布時間:2011-10-22 共1頁

    世界經濟進入多事寒秋
  本次金融海嘯發生之前,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信貸緊縮和市場動蕩及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還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由于持有的次貸資產數量相對較少,與金融風暴中心似乎還有相當的距離。世界上多數國家經濟雖出現增長放緩趨勢,但更主要的困擾還是因糧食、原油等基礎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
  然而,隨著次貸危機的深化,尤其是金融海嘯的爆發,世界經濟形勢急轉直下,金融危機很有可能將全球經濟拖入衰退。許多國家大幅降低利率,美國歐洲各國將拿出7000億美元和2萬多億歐元救市,但信貸市場的堅冰依然難以消融,股市大幅震蕩下挫,消費者信心深受打擊,實體經濟在第三季度出現收縮。最新數據顯示,第三季度美國GDP年率負增長0.3%。日本經濟在第三季度意外收縮,為2001年以來首次進入衰退。歐元區15國第三季度GDP與第二季度情形相同,較前一季度下挫0.2%,正式進入衰退。離金融風暴中心相對較遠的絕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也已無法獨善其身。由于外資的瘋狂出逃和市場信心的垮塌,不少發展中國家股市暴跌,本幣大幅貶值,財政狀況雪上加霜,出現嚴重的支付危機。發達國家需求的減少和基礎商品價格的急劇下滑,使得許多發展中國家出口大幅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表明,在過去的18個月,全球經濟的增長中,新興市場國家的貢獻率近2/3。這些新興國家經濟未來走勢將決定全球經濟是僅僅面臨溫和的衰退,還是進入深度的衰退甚至蕭條。
  用多事寒秋來描述當前的世界經濟可能最為恰當。多事寒秋意味著已經是寒意襲人,存在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并且后面還會有更寒冷的冬天。世界各國不計成本救市的成效和后果難以預料,未來的冬天有多冷、有多長現在也難以估計。
  危機將觸發全球性經濟結構調整
  當前金融危機的成因很復雜,有各種各樣的分析解釋。有人認為,是美國金融監管明顯不到位和美聯儲不負責任的寬松貨幣政策所致;有人認為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即不受約束的美元本位制和浮動匯率體系所致;有人認為是國際評價機構失去誠信、國際會計準則存在缺陷所致;還有人認為是因為投機資本的貪婪和金融過度證券化、自由化,并對美英模式的資本主義制度提出質疑。然而,如果從世界經濟基本面分析,世界經濟結構失衡是當前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的深層次原因。
  早在去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的幾年,就一直有人士警告世界經濟結構失衡不可持續。所謂世界經濟結構失衡,美國依靠強大的金融手段不斷吸收新興市場國家的資金來填補日益擴大的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維持投資和高消費,實現經濟增長。這種失衡與一些國家內部經濟結構失衡有關。美國服務業尤其金融業異常發達,由于將大量生產環節轉移到新興市場國家,而制造業(除軍工和航空等少數行業)則趨于衰落,必須進口大量商品,貿易逆差逐年擴大。由于近些年,美國收入差距日益擴大,難以形成強大的消費能力以推動經濟增長。于是,在美聯儲的縱容下,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形成財富效應,金融機構為不斷追求高額利潤,推出五花八門的復雜金融產品,使越來越多的中低收入階層過度透支,過度消費。長期的過度透支,過度消費,最終引爆了金融危機。
  在世界經濟結構失衡狀態下,國際市場的動蕩對我國整體經濟的影響比較明顯。而且,我國出口企業中,有較大比例集中在低端的生產環節。我國資源環境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事實上,我國政府早就意識到這一點,這些年堅定不移實施宏觀調控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保證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促進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金融危機的爆發將促使國際金融體系的變革,也將迫使美國調整其經濟結構,這一點從美國新當選總統的施政理念中可看出端倪。中美兩國的結構調整將引發全球性經濟結構調整,只是調整的深度和效果尚有待觀察。
  中國:保增長與結構調整并舉
  當今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中,最有理由有信心,也最有可能成為風暴中綠洲的國家可能就是中國了。從宏觀角度看我國經濟,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為9.9%,處于較高水平;對通貨膨脹的控制取得了明顯成效;就業形勢平穩;財政狀況良好,外匯儲備充足。從關鍵經濟領域看,我國金融機構持有的次貸資產數量很有限,所受損失相對很小。尤其幸運的是,由于我國有最好的支付能力,金融的對外開放積極而不失謹慎,股市房市的下跌雖然多少與國際市場有關,但更主要是我國提前主動宏觀調控所致,我國并沒有出現市場的過度恐慌,也沒有出現外資大批出逃的現象。可以說,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帶來的沖擊是有限的和可控的。此外,農業基礎地位正得到穩固和加強;我國工業增速雖在三季度明顯放緩,但有最新分析表明,工業增長減速更主要是由于國內的一些特殊因素和我國經濟自身的周期性調整所致,不能片面以為就是國際金融風險帶來的影響。全面綜合分析,我們可以判斷,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還是外貿出口減少帶來的相關壓力和國際商品市場可能出現的大幅波動。
  然而,外需的減少及產生的一系列連帶影響對我國經濟帶來的下行壓力正越來越大,與此同時也對各類微觀經濟主體帶來負面的心理預期從而抑制經濟活力,這一點不容掉以輕心,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也需作出相應調整。但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越是要看到我國具備的有利條件,堅定信心,沉著應對。我們不應在風暴面前亂了方寸,以為全力以赴保增長就不應考慮結構調整,甚至對宏觀控制的方向產生懷疑。實際上,我國貨幣政策,尤其財政政策還有較大的實施空間。如果不考慮結構調整因素,僅僅通過鼓勵和加大對某些行業的投資,在短期內實現較高的經濟增長并非難事。多年實踐也表明,結構調整任務復雜而艱巨。然而,我國經濟要有效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走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通過加快結構調整實現又好又快增長。我國政府最近出臺了擴大內需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十條措施,體現了擴大投資規模與調整優化結構并舉;就是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支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和民生工程建設,在推動自主創新和產業創新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通過這些措施,形成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能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縮小收入差距,培育和提升百姓的消費水平。我們尤其要看清,房市和股市面臨的困難與國際金融危機關系不是很大,主要是住房價格與實際購買力差距較大和股市供求關系階段性失衡所致。我們不應像某些發達國家那樣為提升購買力而拔苗助長,無視金融風險,而是要在新形勢下掌握好調控與扶持的節奏和力度并完善制度,維護房市股市穩定健康發展。
  辯證地看,當前這場金融危機也為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契機和動力。事實上,目前我國沿海一些地區主動利用市場壓力,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已取得積極成效。這種“寒秋中的暖意”令人鼓舞。我們可以預期,通過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我國經濟能夠以較快的增速平穩走過寒秋和嚴冬,迎來新的春天。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