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24 共1頁
第六單元 呼吸衰竭
第一節 概 論
一、概念
呼吸衰竭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肺通氣和 (或) 換氣功能嚴重障礙,以致不能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導致缺氧伴 (或不伴) 二氧化碳潴留,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謝紊亂的臨床綜合征。臨床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發紺等癥狀。在海平面大氣壓下,于靜息呼吸室內空氣條件下,若動脈血氧分壓 (PaO2) 低于8kPa (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壓 (PaCO2)高于6.7kPa (50mmHg),并排除心內解剖分流和原發于心排血量降低等因素,即為呼吸衰竭 (簡稱呼衰)。
二、分類與分型
(一) 按動脈血氣分析呼衰有以下兩種類型:
1.I型呼吸衰竭 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甚至可因低氧血癥所致代償性通氣增加,二氧化碳排出過多而導致PaCO2降低。I型呼衰常由于肺換氣功能障礙所致,見于肺炎、重度肺結核、肺氣腫、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肺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ARDS) 等。
2.Ⅱ型呼吸衰竭 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系肺泡通氣不足所致。單純通氣不足時,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換氣功能障礙,則缺氧更為嚴重。Ⅱ型呼衰常見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呼吸道阻塞、呼吸肌功能障礙等。
(二)按病理生理不同,呼吸衰竭可分為泵衰竭 (神經肌肉病變引起者) 和肺衰竭 (氣道、肺和胸膜病變引起者)。
(三)按病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呼衰是指呼吸功能原來正常,因各種突發原因而引起通氣或換氣功能嚴重障礙,而突然發生呼衰,如急性氣道阻塞、ARDS、肺梗死、呼吸肌麻痹、顱腦病變、藥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樞等原因所引起。慢性呼衰多見于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其呼吸功能損害逐漸加重。
第二節 慢性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多為支氣管-肺疾患所引起,其中最常見的原因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其次有重癥肺結核、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塵肺等。此外,廣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等亦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
一、臨床表現
(一) 呼吸困難 中樞性呼衰呈潮式、間歇或抽泣樣呼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衰患者開始常表現為呼吸費力伴呼氣延長,嚴重時出現淺快呼吸,輔助呼吸肌活動加強,呈點頭樣或提肩樣呼吸,嚴重CO2潴留患者則出現淺慢呼吸;中樞神經抑制性藥物中毒表現為呼吸勻緩、昏睡。
(二) 發紺 是缺O2的典型表現。當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低于90%時,可在血流量較大的口唇、指甲出現發紺。還應注意紅細胞增多者發紺更明顯,貧血者則發紺不明顯。重度貧血 (Hb<60g/L)患者,即使Sa O2有明顯降低,亦難出現發紺。嚴重休克末梢循環障礙的患者,即使動脈血氧分壓尚正常,也可出現發紺。
(三) 精神神經癥狀 急性缺O2可出現精神錯亂、狂躁、昏迷、抽搐等癥狀;慢性缺O2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礙。CO2潴留早期常表現為興奮癥狀,如失眠、煩躁不安;以后隨著病情加重而出現中樞抑制,表現為神志淡漠、昏睡、昏迷、抽搐等癥狀,以及出現腱反射減弱或消失、錐體束征陽性等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