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18 共9頁
口腔
第五節 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
一、口腔白斑
口腔白斑是指僅僅發生在粘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斑塊,口腔粘膜上的這種不能被擦掉的斑塊,在臨床和組織病理學上又不能列人其他疾病分類之中者,是一種常見的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屬癌前病變,但不包括吸煙等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可以消退的白色角化癥。口腔各部粘膜均可發生,但以頰、舌部最多。
(一)病因
局部刺激因素在白斑的發病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吸煙是常見的原因,白斑患者有吸煙習慣的占80%~90%,且發病部位多與煙的刺激部位一致。其他如咀嚼檳榔、酒、醋、辣、燙、不良修復體、殘冠、殘根等刺激也能引起白斑。在全身因素中,病毒、白色念珠菌感染,缺鐵性貧血、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梅毒以及射線、口干癥等均同白斑具有密切關系。患者以中老年較多,男性多于女性(男:女=13.5:1)。
(二)臨床表現
可根據臨床表現不同,分為均質型和非均質型,非均質型又可分為疣狀型、潰瘍型和顆粒型。
1.均質型 口腔粘膜上出現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質型較硬的斑塊,質地緊密,損害形態與面積不等,輕度隆起或高低不平。表面呈皺紙狀,或出現細小裂紋。無自覺癥狀,或有發濕感。
2.顆粒型 亦稱顆粒-結節狀白斑,口角區粘膜多見。損害常如三角形,底邊位于口角;損害的色澤為紅白間雜,紅色區域為萎縮的赤斑;赤斑表面“點綴”著結節樣或顆粒狀白斑。同義名有:結節-顆粒狀白斑或顆粒赤斑或非均質型赤斑等。本型白斑多數可發現白色念珠菌感染。
3.疣狀型 損害隆起,表面高低不平,伴有乳頭狀或毛刺狀突起,觸診微硬。除位于牙齦或上腭外,基底無明顯硬結,損害區粗糙感明顯,通常因潰瘍形成而發生疼痛。
4.潰瘍型 以上各型在發生潰瘍時均可冠以“潰瘍型”。潰瘍實質上是癌前損害已有了進一步發展的標志;其次,各型的臨床診斷必須得到病理檢查的驗證,以作為進一步選擇治療方法的依據。
(三)鑒別診斷
1.白色水腫 中年以上男性較女性多見,面頰部豐滿者發生的可能性更多。白色水腫少自覺癥狀,故極少因此而就診,然而卻很容易在口腔科臨床檢查時發現。白色水腫可能是正常粘膜變異,也可能與煙、酒、燙食刺激有關,雙側頰粘膜呈半透明蒼白色,狀似手指在水中浸泡過度后的皮膚。頰粘膜合間線區往往是水腫最隆起的部位,水腫區域表面光滑,界限模糊,有時可擴散至口角區與上下唇;但有時由于水腫明顯而出現若干縱型或不規則皺褶。觸診柔軟也無壓痛。白色水腫一般不需治療。白色水腫的鏡下所見,主要是棘層明顯增厚而無角質層,棘細胞腫脹,越近淺層越明顯,核消失或濃縮,胞漿不染色,深層棘細胞與基底細胞無異常,上皮釘不規則伸長,結締組織少量炎癥細胞浸潤。
2.白皺病 又稱為白色海綿狀斑痣,本病在出生時已經存在,但不明顯,至青春期開始迅速發展,并逐漸保持穩定狀態,但不隨年齡的增長而加重。白皺病是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除了口腔粘膜外,還可發生在鼻腔、肛門與外陰。損害呈灰白色或乳白色,表現為皺襞狀、海綿狀、鱗片狀粗厚軟性組織。觸診時,這些部位雖仍保持粘膜的柔性與彈性,但狀如海綿。頰粘膜損害較多見,其他部位也可罹患,甚至波及整個口腔粘膜。較小的鱗片狀組織能被揭去,揭去時無痛并露出淺粉紅色、光滑、不溢血的“表面”而類似正常粘膜??诜S甲酸療效顯著。白色皺襞性齦口炎的鏡下所見,鱗狀上皮顯著增厚,甚至可達40~50層以上而無粒層,角化不全,棘細胞腫脹,越近表面越明顯,胞漿不染色,結締組織有少量炎癥細胞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