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口服維生素A、維生素E及維生素B族藥物或維生素A酸(參見口腔白斑病)。
三、盤狀紅斑狼瘡
盤狀紅斑狼瘡(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DLE)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的結締組織疾病,發病率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1.3%~6.5%,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2倍,最高發病年齡在40歲左右,男性患者稍長。
(一)病因
現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病。發病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 在15~39歲發病的男女患者中HLA-B7的頻率增加,在40歲以上的女性則HLA―B8增加,證明本病與遺傳有關。
2.病毒 在血管內細胞中發現了直徑為20um的管狀結構,這些結構通過氯化喹啉治療而明顯減少,類似位于血管內皮細胞的副粘液病毒;某些患者為血丙種球蛋白增多癥。其他起促進作用的因子尚有理化與機械性創傷、日光與波長短的紫外線、各種慢性感染、精神緊張、藥物變態反應、酷暑或嚴寒、妊娠等。
(二)臨床表現
1.頭面部皮膚為DLE的好發部位,顴部對稱性損害常越過鼻梁而互相連接呈“蝶形”,頭皮、耳廓等處也可發生。病損內是丘疹與紅斑構成,從而融合成盤狀,表現為中央萎縮微凹,角化的邊緣微隆,損害面積大小不等,呈棕黃、桃紅色,萎縮明顯時呈紅色。表面粗糙,上覆粘著性的具有角質栓的鱗屑,角質栓深入到擴張的皮脂腺導管中,故揭下的鱗屑底面狀似“圖釘”,角化不明顯時,表面光滑而無鱗屑。陳舊性損害表現為蒼白色的瘢痕組織,微凹或平伏,鱗屑與角質栓消失,邊緣區域微紅或有色素沉著。DLE還可發生在頸部,上下肢、軀干等部位,某些病例還可同時出現雷諾現象,即寒冷使手(趾)出現陣發性紅紫色,或因末梢微循環障礙而患凍瘡與關節疼痛等。
2.下唇唇紅部是口腔粘膜中最多發生DLE的部位,而且惡變率較高。初起為暗紅色丘疹或斑塊,數量與大小不等,界限比較清楚。損害主要表現為中央萎縮色紅而微凹,邊緣隆起呈暗紅色,上覆細小鱗屑,周圍粘膜呈不同程度的充血。在病程的發展中,盤狀紅斑狼瘡又具有如下特征,損害數量增加與面積擴大,也可相互融合,唇紅轉呈桃紅色,又由于損害向皮膚蔓延,以至粘膜-皮膚界限模糊,但進展相當緩慢。
DLE的唇紅損害容易發生糜爛,糜爛從盤狀損害的中央萎縮區開始,損害的邊緣與周圍明顯充血,在糜爛發生前與愈合初期,經常出現有診斷價值的三種現象:在損害的粘膜側出現白色弧形圍線,這種圍線是由一排細白紋所組成,每條細白紋長短不等約為1―2mm,細白紋呈放射狀或平行排列,稱放射狀細紋(以下簡稱白射紋);在損害的皮膚側為黑色弧形圍線,有時在損害范圍內出現散在的針尖狀白色小點;在一次急性發作后,充血、白射紋、白色小點與黑色圍線開始逐漸減退,甚至完全消失,但桃紅色隱約的盤狀形態和(或)模糊的粘膜-皮膚界仍可辨認。病史較長者還可出現皮膚脫色斑。唇紅糜爛是DLE的常見特征,唇紅粘膜的乳頭層非常接近上皮表面,又由于乳頭層內血管豐富,因此一旦發生糜爛即造成溢血或血液凝固,形成層層堆積而高低不平的黑色血痂。血痂是引起繼發感染的重要條件,因此常合并發生灰褐色的膿痂,以致炎癥明顯加劇并掩蓋了本病的特征性損害?;铙w檢查至少應在急性癥狀完全消失后l~2周進行。
環球網校搜集整理100ksw.edu24ol.com3.口腔內側粘膜的損害好發于頰粘膜、舌背(緣),上腭少見,單側與雙側均可發生。損害的形成改變為圓或橢圓形、半圓形、帶條形、“花朵形”(即損害邊緣呈斷續弧形而狀似花瓣)。不論何種形成都具有DLE的特征,但桃紅色、色素沉著或脫失均較唇紅少見。損害的萎縮區域常可發生局限性糜爛,這種糜爛的反復發作機制與扁平苔蘚完全相同。頰粘膜損害常發生在合間線上下,但也可發生在前庭溝、磨牙后墊等區域。舌背損害常發生在接近邊緣部分,通常為圓或橢圓形,但也可擴大蔓延至舌緣。應該指出,舌背與(或)舌緣損害,在其初期常呈均質性比較致密的斑丘疹,界限清楚,早期的萎縮與白射紋或色素沉著均不明顯。舌腹損害通常位于口底舌腹界而呈短條索,故與扁平苔蘚十分相似,但有時也可為圓或橢圓形,帶條形,伴白射紋周圍結與局限性糜爛。本病也可發生大面積與廣泛而持久的糜爛,如無特異臨床表現,很難與糜爛型扁平苔蘚相鑒別。
[
上一頁]
[1] [2] [3] [5] [6] [7] [8] [9]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