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干燥脫屑型唇炎
1.病因 原因不明。可能與急性炎癥如外傷、感染等治療不當有關,也可能與舔唇、撕皮不良習慣、日曬、煙酒、化妝品刺激有關。真菌性唇炎主要是由于念珠菌感染所致。
2.臨床表現 唇紅部以干燥、脫屑為主,并可出現縱裂溝,嚴重者裂溝深并向皮膚延伸,其范圍因人而異,淺的如裂紋狀,深的則有出血。或僅見上唇一側鼻孔的下方有一較深的裂溝,在唇動作時出血,出血后有血痂,此縱溝裂可經久不愈。灰白色的鱗屑或可見于整個唇紅。患者感局部干燥、疼痛,而常用舌舐唇部以濕潤之,也常有輕度的瘙癢而不時揉擦。真菌性唇炎有其特征,除有慢性炎癥的表現如唇紅腫、局部有潰瘍、糜爛外,有白色假膜或斑片,不易揭去,此白色斑片或假膜PAS染色,可見有念珠菌菌絲。
3.診斷唇紅部以干燥、脫屑為主,并有縱溝紋和溝裂,灰白色的鱗屑,可布滿整個唇部。真菌性唇炎則以白色假膜或斑片為主,PAS染色可見菌絲,雖然也見有唇紅腫、潰瘍、糜爛,但這屬于次要的癥狀。
4.治療
(1)藥物離子導入 以5%~10%碘化鉀或5%普魯卡因導入唇部。
(2)皮質激素軟膏涂搽 但真菌性唇炎則用咪康唑霜等抗真菌藥物。
(3)破除舔唇不良習慣。
環球網校搜集整理100ksw.edu24ol.com 二、口角炎
口角炎(angular cheilitis)是指上下唇連合處發生的炎癥,有糜爛、皸裂,又稱口角糜爛(perleche)。由于病因各異,因而口角炎的種類較多,有感染性口角炎、維生素缺乏性口角炎等,其臨床表現相似,好發于兒童。口角炎的臨床表現常為雙側口角區粘膜-皮膚聯合處,出現向皮膚或內側粘膜延伸的皸裂,口角處由于口內溢出的唾液浸潤而呈蒼白色。口角區潮濕,在皮膚側常可見橫向的皸裂,并不出血,但拉開面頰,張口過大則見其基部發紅、甚至出血,有時伴有薄痂,并有輕度疼痛、觸痛。
(一)營養不良性口角炎
營養不良性維生素B族缺乏常引起口角炎,尤其是后者,表現為雙側口角濕白色,有糜爛或潰瘍,有橫的溝裂,嚴重者可向內側粘膜或皮膚延伸,溝裂深淺不一,長短不一,疼痛不明顯。與口角炎同時存在的還常有唇干燥,有縱裂紋并偶見有鱗屑,唇微腫;舌背絲狀乳頭萎縮以致舌背平滑,但菌狀乳頭水腫、肥厚、呈蘑菇樣,散在分布,舌緣常見有齒痕。患者感口角處有刺激性痛。因此,營養不良性口角炎,不但口角糜爛還可有唇炎、舌炎。應補充營養及維生素等。
(二)球菌性口角炎
包括由鏈球菌、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在上下頜頜間距離縮短時,唾液常集于口角,在身體抵抗力低下時,常有球菌感染,多見于老年無牙患者。其臨床表現與營養不良性口角炎相似,仍以糜爛、口角濕白、有橫裂紋為主,加上球菌感染則局部可化膿、出血、結痂。治療則用廣譜抗生素為主。局部用藥前應將口角區清洗凈,必要時全身用藥。
(三)真菌性口角炎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角炎稱真菌性口角炎,主要是白色念珠菌感染,真菌感染常是在全身抵抗力低下時,局部濕潤的條件下發生,與球菌性口角炎相似,惟局部更顯白色,常可見其他部位真菌感染征象。與球菌性口角炎的鑒別,主要是從培養涂片及PAS染色,查見念珠菌菌絲時可明確診斷。治療則首先應提高機體抵抗力,局部以制霉菌素液清洗,擦干后涂以制霉菌素或克霉唑、咪康唑制劑。
三、地圖舌
地圖舌(geographic tongue)是一種淺層的慢性剝脫性舌炎,主要出現在舌背,有時也見于舌緣、舌腹、舌尖。病損的形態表現為圓或橢圓的紅斑,可單個或多個,并能很快擴大或融合,融合后常類似地圖的邊界,故稱地圖舌。由于其形態和位置多變,故又名游走性舌炎(migratory glossitis)。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但多見于兒童,成年人較少,男女不拘,無季節性,一般無自覺癥狀,不為人們所注意。
[
上一頁]
[1] [2] [3] [4] [5] [7] [8] [9]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