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18 共1頁
牙周病病因學
第一節 始動因素――牙周菌斑
一、始動因素的證據
1、實驗性齦炎的發生與菌斑堆積的情況相關 嚴格控制菌斑,使受試者的菌斑指數和牙齦指數均達到零。隨即停止刷牙等一切口腔衛生措施,結果受試者在10~20天內齦炎發生,各指數相應增高,菌斑內細菌成分及數量也發生變化。當恢復刷牙5~10天,齦炎消失,各指數恢復到試驗前水平。
2、抗菌療法對牙周病有效果 臨床應用甲硝銼、替硝銼、洗必泰、螺旋霉素、四環素等對牙齦炎和牙周炎有一定療效。
3、牙周病機械清除方法有效 臨床牙周治療時采用的潔治、根面平整、牙周手術等機械清除細菌的方法,對阻止牙周破壞及促進牙周修復有效。
4、實驗動物研究證明,菌斑引起牙周病,用大鼠、金黃地鼠、犬等動物,局部結扎和接種牙周有關致病菌,可形成實驗性牙周炎模型。
5、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菌斑與牙周病有關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口腔衛生不良、菌斑堆積與牙周病患病率及其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6、牙周病時血清中針對菌斑內致牙周病原菌的特異性抗體滴度增加。
二、牙周菌斑的生態學環 球 搜集整理
牙周菌斑,由于牙周區域的解剖、生理、生化和宿主反應不同,可分為齦上、齦下菌斑,兩個不同的菌斑在口腔內形成一個生態環境,這個環境內微生物之間、微生物與宿主之間正常情況下處在一個微生態平衡狀態,由于全身及局部因素的不斷作用,可使平衡失調,則齦炎、牙周炎發生。
(一)齦上菌斑
齦上菌斑時牙齦緣上部的菌斑,對牙周組織有害的主要時齦緣附近的菌斑。
1、構成 主要是由微生物和基質組成。微生物以需氧和兼性厭氧菌為主,口腔鏈球菌和革蘭陽性絲狀菌占多數;基質由有機和無機成分組成。有機部分主要是多糖蛋白質復合體,無機成分是鈣、磷和少量鎂、鉀、鈉等;另外還有一些上皮細胞、白細胞和巨噬細胞等成分。
2、與宿主的關系 齦上菌斑內細菌的營養來源于口腔食物和唾液。齦上菌斑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睡眠時形成快、不攝食物時較進食時快。唾液流速等也影響菌斑的形成。
當患齦炎時,齦上菌斑內菌群發生變化。革蘭陽性桿菌如放線桿菌的量和比例明顯增加。慢性齦炎時,革蘭陰性菌如螺旋體、牙齦卟啉單胞菌和普氏菌屬及其他活動菌的比例增加。
(二)齦下菌斑
1、齦下的滯留區 齦下菌斑位于齦緣下的齦溝或牙周袋內,是個相對滯留區,使一些不能在牙面粘附的細菌可以在此停留下來而不被唾液沖刷或咀嚼、吞咽等活動排斥。因此,口腔中大多數可動菌都是定居于此區,如月形單胞菌、螺旋體、彎曲桿菌、弧菌、嗜二氧化碳噬纖維菌等。
2、齦下的理化環境 齦下區特殊的生理狀況對細菌組成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牙周袋中氧化還原電勢(En)低,有利于厭氧菌的生長,構成了齦下菌斑中主要菌群,如牙周袋關系密切的正常厭氧菌群包括牙齦卟啉單胞菌、普氏菌屬、梭形桿菌等菌。
3、齦下的兩個生態區環 球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