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18 共1頁
刷牙,這一重要的衛生保健習慣,早就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從晚唐到北宋末年,清潔口腔的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用牙刷刷牙的風氣逐漸形成,有保健功能的揩齒藥也隨之發展得多種多樣。
在宋代,刷牙作為一項衛生保健措施,在社會上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普及。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諸色雜貨”一節,在“挑擔賣……”之后所列的小商品名目中,有“刷牙子”一項,臨安城中的貨郎沿街叫賣日用雜貨,牙刷是其貨擔上的常供貨品之一。可見,作為南宋首都的杭州城中,市民普遍有刷牙的習慣,因此才需要貨郎們把牙刷送到千家萬戶。
《夢粱錄》“鋪席”一節羅列臨安的著名店鋪,則有“凌家刷牙鋪”和“傅官人刷牙鋪”――當時已經有生產、經營牙刷的專門鋪子。文中還說明,“蓋杭城乃四方輻輳之地,即與外郡不同,所以客販往來,旁午于道,曾無虛日。至于故楮羽毛,皆有鋪席發客,其他鋪可知矣。”杭州作為當時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城中店鋪主要從事面向各地的批發業務,“凌家刷牙鋪”和“傅官人刷牙鋪”顯然也不會例外。由此不難明白,在當時,不僅首都人民愛刷牙,其他各地也或多或少地實踐著這一文明措施,于是才會有批發牙刷的名牌店鋪應運而生。
從理論層面來說,成書于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7年)的官修醫書《圣濟總錄》“口齒門”專列《揩齒》一節(卷121),并指出:“揩理盥漱,叩琢導引,務要津液榮流,滌除腐氣,令牙齒堅牢,??槽固密,諸疾不生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潔,不僅保護牙齒,而且有益健康,這樣的衛生觀念在12世紀初的中國已然確立。更值得注意的是,《揩齒》一節中竟然列出了多達27種揩齒藥方,各方的配料往往很不相同――今天的牙膏雖然品牌眾多,但是具體內容上大概也沒有如此豐富的變化。相應的,不同方子的揩齒藥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不過,每個方子都強調“每日早晚揩齒”、“每日如常揩齒”,可見,在宋代,天天刷牙、早晚刷兩次牙,已經成了常識。其中,槐枝散方、皂莢散方用到青鹽,事實上,在西方牙膏傳入之前,摻配各種中藥的青鹽,一直是古代中國人最常用的揩齒藥,如《紅樓夢》第二十一回就寫,寶玉“忙忙的要過青鹽擦了牙,漱了口,完畢”。明初所編《普濟方》中,“牙齒門。揩齒”一節收有“陳希夷刷牙藥”方,其中提到“每用刷牙子蘸藥少許,刷上下牙齒,次用溫水漱之”,可見牙藥的用法也與今日使用牙膏之法相同。
北宋蘇軾也記有一方刷牙方法:“ 松脂以真定者為良, 細布袋盛, 漬水一日, 沸湯煮, 浮水面者以新竹笊籬掠取, 投新水中, 久煮不出者皆棄不用, 入生白茯苓末不制, 但削去皮, 搗羅細末耳, 抹勻。”并記用法:“每日,取三錢已著口中, 用少熟水攪漱, 仍以指如常法熟揩齒畢,更啜少熟水咽之, 仍以漱吐如常法, 能牢牙駐顏烏髭也。”(《東坡志林》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