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18 共1頁
干槽癥(drysocket,DS)是拔牙后一種并發癥,其主要特點是手術后2~3天發生拔牙創血凝塊腐敗、脫落、牙槽骨窩壁外露及持續性疼痛,不及時處理,病程可持續2周左右,下頜阻生智DS的發病率最高,對于DS的病因,有不同說法,采用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效果也不一致,本人于1972年開始觀察復方磺胺甲??FDA9?_潁?簡稱SMZCo)片劑在預防無選擇的拔牙創內預防DS方面的應用,取得極佳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1 藥物
上海制藥廠出品的“復方磺胺甲??FDA9?_蚱?”(1/2或1/4片,用消毒剪刀戴手套剪成所需量)、SD片劑、碘仿海綿。
1.2 臨床資料及試驗方法
(1)病例來自本院門診,共850例。
1.2.1 病例選擇 納入患者不限年齡、性別。排除標準:急性牙周炎癥發作者,伴有嚴重心臟病、腎病、肝病、血液病的患者及SMZCo藥物反應者。搜集整理
1.2.2 診斷標準 拔牙后2~3天開始發生明顯的自發疼痛,并向耳頸部或下前牙放射,拔牙創內無正常血凝塊、牙槽骨壁外露、傷口呈灰白色,探痛明顯。
1.2.3 分組 將拔牙創分為A、B、C、D、E五組,各組分別不同的藥物,觀察預防DS的療效(見附表)。拔牙后醫囑相同,要求患者不服任何抗生素,當日不漱口,三日內不吸煙,有異常情況隨時復診。
附表 850例不同藥物置入拔牙創內的結果
病例數 | 藥類 | 干槽癥(DS) | ||
n | % | |||
A組 | 200 | S.D | 8 | 4 |
B組 | 200 | 1/2 SMZ Co | - | 0 |
C組 | 200 | 1/4 SMZ Co | 6 | 3 |
D組 | 100 | 碘仿海綿 | 3 | 3 |
E組 | 150 | - | 20 | 7.5 |
2.結果
表中全部受試者于觀察期間,未發現有任何與藥物相關的并發癥,患者也未感到局部傷口有任何不適,B組200例受試者無1例發生DS,效果最佳。搜集整理
3.討論
(1)關于DS的預防:學者普遍強調手術操作應細仔,減少創傷,預防感染,保護血塊,促進血運,避免異物存在拔牙創口內,創口嚴密縫合等。近來有人提出應用術前術后防腐劑漱口,術后沖洗拔牙創等方法預防DS,亦有全身應用抗生素及提倡用厭氧菌抑制劑來預防DS癥,本人應用SMZCo片劑預防DS,是因為SMZCo的藥物作用是抑菌,抑制DNA螺旋酶達到抗菌目的。
(2)關于DS的病因:以往有認為與創傷大小有關;后又有提出纖維蛋白溶解形成DS的學說,但研究發現血塊脫落后大部分拔牙創并未發生DS,說明血凝塊分解的理論不能解釋DS的全過程;還有的學者認為DS是拔牙創面中有G+鏈球菌和G-菌,厭氧菌占了優勢,本組患者應用SMZCo預防DS的發生,也支持可能與細菌感染有關。
有資料表明:1%拔牙創內有薄層肉芽生長,僅1/5的拔牙創內有開始機化的血塊存在,這說明血塊脫落以后,大多數拔牙創仍通過肉芽的生長而愈合,所以本人認為,血塊纖維蛋白的溶解固然是DS發生的一個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拔牙創血塊溶解脫落后的繼發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