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18 共1頁
對兒童口腔疾病作防治工作時,如何接待兒童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在初次就診時,命令患兒張口,一張口即用器械等操作;或是讓孩子長時間地張嘴,由醫生進行量的治療工作;或是在治療中操作不慎或欠輕巧,給患兒留下強烈疼痛刺激的印象等,這些都會使患兒不能好好地配合醫生的防治工作。又因患兒年幼,不知危險性,常會本能地予以反抗和“保護”自己,這就更易造成醫生操作中的意外事故。例如其突然地考,收集整理咬合使轉動中的牙鉆造成意外穿髓或髓室底被打穿;在根尖周炎的膿腫切開時,術者操作若欠熟練和敏捷,或術者和輔助者忽視術區之保護,一旦患兒騷動,就易發生軟組織之意外損傷。因此兒童牙科的醫師除應掌握此學科的專業知識和熟練操作技巧外,尚需了解兒童的心理,取得患兒的信任和最程度的配合,才能順利地完成防治工作。
兒童牙科的臨床工作中,所遇到的患兒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緊張型,這類患兒往往性格柔弱,緊張膽小。初次就診時顯有恐懼感。有的在治療過程中,表現出雖哭但不抗拒和亂動。二是嬌養型,往往是處于嬌生慣養之環境中,就診時不愿離開家長,撒嬌又會使家長顯出難舍難分,醫師難以開始診療工作。第三種類型是驕橫型,多為任性、較壯的患兒,以男性為多。此類患兒常是曾在牙科診治的接觸史中留下劇烈疼痛的印象;或是患牙局部炎癥嚴重,正處于持續性疼痛或軟組織腫脹之中,往往極力抗拒醫護人員的診治,表現為扣不張口、吵鬧等。患兒在就診時的表現和其患病狀況、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等有一定的關系。如果家長曾以“你再不聽話,就給你打針”、“用老虎鉗把你牙齒拔掉”等類似的恐嚇語言試圖讓孩子聽話,那可想而知他對就診會有什么反應。
為使臨床工作能順利進行,可參考下列幾方面的注意事項。
1.態度和語言 兒童牙科的醫護人員在接待患兒時尤應以親切、和藹、耐心的態度處之,在交談中盡可能用一些兒童喜歡的有親切感和易理解的語言,而不是以生硬的、命令式的或適用于成人的語言。例如把鉆牙的手機比作汽車,汽車在路面開,路從不叫痛的;水槍比作淋浴器,是給牙齒洗澡的;把氣槍比作電風扇是吹吹牙齒的;把X線片檢查說成是給牙齒拍張照片等。諸如此類,讓患兒無緊張感,能懷有興趣地去接受治療。除此,在治療操作的前后,可以和患兒聊聊,讓他回答一些早餐吃了些什么呀、喜歡什么樣的玩具等。在治療中可以讓助手講些小故事,分散其注意力和減輕其緊張度,但不宜作提問式的交談,以免他欲回答而影響操作。這樣親切交淡的氣氛能增加雙方的親近,但是在初次就診時,談話中以不提及其親人為好,否則反促使他想起在候診處或家中的親人,在此陌生的環境中又會讓他情緒產生波動。
2.環境安排 兒童牙科的診治環境應盡可能按兒童的心理消除其在診室中之恐懼感??梢栽诤蛟\處安置玩具、圖書、畫報,并配有音響及電視機,不時輕音量地播放兒童歌曲及衛生宣傳教育動畫片、錄像片等,使患兒似置身于一小小的兒童樂園。在診室內可掛貼一些圖畫或小玩具,為冷色調的診療室增加色彩、活躍氣氛,并能分散患兒在治療時的注意力,減輕緊張度。醫護人員的工作服在衣料顏色的選擇上也可考考試,收集整理慮不局限于一般的白色工作服,以增加患兒的親切感。診治時盡可能地使孩子適應和醫護人員單獨相處并接受治療,使家長習于安心在候診處等待。對嬌養型的兒童。在初次就診時尤應注意,醫護人員可予以個別交談、解釋。不予以家長在旁觀察治療的習慣,促使其感到不能撒嬌和無援,進而順從地接受治療。當醫患關系和諧、診治工作順利時,需要時也可讓家長在治療椅位旁給予患兒鼓勵和贊揚,并結合實例讓家長接受口腔衛牛、口腔疾病防治等知識的宣傳教育。
3.操作技術 在兒童牙科的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的操作技術是獲取患兒信賴的重要關鍵之一。醫護人員應熟悉診治中有關的解剖、組織、生理等知識,操作輕巧,盡可能避免使患兒疼痛、難以接受的動作。在診治過程中尤應注意將器械等置于患兒視線之外。切忌持金屬器械在其眼前晃動、進入其口內,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當在初次就診時,患兒留下治療無痛感后,其信任感會對以后的診療順利開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接待診治患兒時,兒童牙科的醫護人員作好親切易懂的交談和解釋,以比喻和示范消除其顧慮,用嫻熟輕巧的操作獲取其信任,這也就是所謂TSD(tell,show and do)的措施,能使診療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