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18 共1頁
【摘要】目的尋找一種防止口腔癌前損害癌變的藥物。方法用1023合劑(由黃芪、絞股藍、川芎和含硒綠茶組成)對倉鼠頰囊的實驗性口腔癌前損害和癌進行了抑瘤、阻癌研究,在對動物涂擦二甲基苯蒽(DMBA)的同時,用1023中藥合劑灌胃。
結果1023合劑用藥組的倉鼠腫瘤的發生比對照組推遲了12天;其異常增生和癌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1023合劑確有抑瘤、阻癌功效。通過正交實驗分析發現,其抑瘤、阻癌的最佳配方為A2B2C2D1。
【關鍵詞】中藥配伍腫瘤,實驗性動物,實驗
現有研究表明,口腔癌前損害既可向前發展為癌,又可逆轉為良性損害乃至愈合,還可長期處于穩定不變的狀態。鑒于此,許多研究者試圖尋找一種能有效阻止癌前損害癌變的藥物。我們用自行研制的1023合劑(是由黃氏、絞股藍、川芎和含硒綠茶4種中草藥組成的中藥煎劑)在制備倉鼠頰囊癌前損害和癌模型的同時給予灌胃治療,以觀察其抑瘤、防癌和阻癌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一、藥物的篩選與組成
我們查閱了大量中醫藥文獻,從目前現有的研究中認為具有健身、增強免疫功能和防癌的許多中草藥[1]中,按中藥配伍原則,兼顧多方面的協同作用,篩選4種中藥組成1023(分別代表黃芪、絞股藍、川芎和含硒綠茶,因正式動物實驗的日期是10月23日,故取名1023)合劑。
二、藥物的制備
按傳統的中草藥炮制方法,將4種藥物分別煎制,每味藥分別以1∶7、1∶5和1∶3加水煎3次(煎制時間參照中藥藥典),最后濃縮成1∶1和1∶2兩種濃度,按正交設計(表1)將4種藥物按2個濃度水平組成8組,每組5只動物。
三、實驗性癌前損害和癌的動物模型制備
1. 動物來源:購于武漢市生物制品所,為敘利亞金黃地鼠(亦稱倉鼠)。
2. 動物分組:雄性倉鼠115只,均為7~8周齡,體重75~95g,平均體重83.9g,分為5組。1組:40只倉鼠,雙側頰囊涂擦0.5%DMBA丙酮液,吹干后,每只動物用灌胃針頭灌入1023煎液1ml,其用量參照中藥藥典人的用量折數而來。每周實驗3次,連續12周。2組:55只倉鼠,雙側頰囊涂擦0.5%的DMBA,8周后留12只動物繼續涂藥至12周,其余動物留作他用。3組:5只倉鼠,雙側頰囊涂丙酮液,灌蒸餾水1ml.4組:5只倉鼠,雙側頰囊涂丙酮液。5組:10只倉鼠,作為空白對照。
四、觀察內容
1. 肉眼觀察:每只倉鼠均編號,詳細記錄每次實驗前糜爛、潰瘍、增厚、粗糙、白色斑片或斑塊、腫瘤及新生物等情況。
2. 病理切片觀察:1、2組動物在實驗4、6周時取1/6的實驗組織、8周時取1/2的實驗組織、12周時取全部實驗組織活檢觀察。
結果
一、白色斑片出現的時間及發生率
1、2組在白色斑片出現的時間及發生率上無明顯差異,均在實驗第3周開始出現,至第6周時分別達95%和100%.
二、腫瘤出現的時間及發生率
1. 1、2組動物的比較:2組于實驗第6周初開始長出腫瘤,而1組于實驗第7周末才出現腫瘤,1組比2組腫瘤出現時間晚12d.第8周時,1組動物僅3個實驗部位出現腫瘤,占4.3%;而2組有17.1%的實驗部位長出腫瘤,兩組間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0.01)。12周時,1組的腫瘤發生率為46.7%,而2組則達100%,二者差異仍有高度顯著性(P<0.01)。
2. 1組正交設計的統計分析:為了挑選抑制腫瘤發生的最佳配方,我們采用直觀法對實驗12周時各組的非瘤發生率進行了統計分析(表1)。結果表明,在A(黃芪)、B(絞股藍)、C(川芎)、D(含硒綠茶)4個主因素中,B、D的絕對值最大且相同,說明B、D的即期作用最大。從藥物的兩個濃度水平的作用來分析,B2>B1,D1>D2.從交互效應分析,雖然A藥和C藥不如B大,但A×C的交互效應卻很大,D值為-33(以絕對值計)。交互效應的分析表明,A1C1和A2C2的交互效應最強(y值都是66.25)。由此得出抑制腫瘤發生或阻止腫瘤發生的最佳配方應是A1B2C1D1或A2B2C2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