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18 共1頁
2.機理??
(1)一般變構酶分子上有二個以上的底物結合位點。當底物與一個亞基上的活性中心結合后,通過構象的改變,可增強其他亞基的活性中心與底物的結合,出現正協同效應(positive cooperative effect)。使其底物濃度曲線呈S形。即底物濃度低時,醫學教,育網原創酶活性的增加較慢,底物濃度高到一定程度后,酶活性顯著加強,最終達到最大值Vmax.多數情況下,底物對其變構酶的作用都表現正協同效應,但有時,一個底物與一個亞基的活性中心結合后,可降低其他亞基的活性中心與底物的結合,表現負協同效應(negative cooperative effect)。如3-磷酸甘油醛脫氫酶對NAD+的結合為負協同效應。
(2)變構酶除活性中心外,存在著能與效應劑作用的亞基或部位,稱調節亞基(或部位),效應劑與調節亞基以非共價鍵特異結合,可以改變調節亞基的構象,進而改變催化亞基的構象,從而改變酶活性。凡使酶醫學教育 網原創活性增強的效應劑稱變構激活劑(allosteric activitor),它能使上述S型曲線左移,飽和量的變構激活劑可將S形曲線轉變為矩形雙曲線。凡使酶活性減弱的效應劑稱變構抑制劑(allosteric inhibitor),能使S形曲線右移。例如,ATP是磷酸果糖激酶的變構抑制劑,而ADP、AMP為其變構激活劑。
(3)由于變構酶動力學不符合米-曼氏酶的動力學,所以當反應速度達到最大速度一半時的底物的濃度,不能用Km表示,而代之以K0.55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