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18 共1頁
手用器械潔治:
齦上潔治的基本操作重點:
①改良握筆法握持潔治器。
②以中指或無名指貼緊一起共作支點或以中指作支點,將指腹支放在鄰牙上做支點。
③將潔治器尖端1~2mm的工作刃緊貼在牙面,放入牙石的根方,潔治器面與牙面角應小于90°,于45°,以80°左右為宜。工作刃的尖端緊貼牙面,避免損傷牙齦。
④用力方向一般向冠方,也可以是斜向或水平方向的拉推,用力方式主要是前臂━腕部轉動發力,必要時可輔助使用推力。
⑤全口牙分上、下頜的前牙及后牙左右側六個區段,逐區進行潔治。
齦上潔治步驟:
①術前詢問患者有無血液病史、肝炎等傳染病史及其他全身情況,必要時進行化驗,確定患者是否適于潔治治療。
②術者一般位于患者的右前方,有時也在右后方、正后方、左后方。根據所潔治區域移至最適宜位置。
③全口牙分六個區,有計劃的逐個區段進行潔治,避免遺漏,避免頻繁換器械和移動體位。
④選擇適宜潔治器,潔治時要有穩固的支點。
⑤潔治時隨時保持視野清楚。完成操作后用3%雙氧水沖洗或擦洗創面,請患者漱口,仔細檢查有無殘留牙石,牙齦有無損傷及滲血。
⑥復診時應檢查上次潔治部位,若因牙齦紅腫減輕而使原位于齦下的牙石又顯露出來,應再行潔治,徹底清除牙石。
上頜神經走向:
由卵圓孔出顱腔,越翼腭窩經眶下裂入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沿途發出的主要分支有腭前神經、鼻腭神經、上牙槽后神經、上牙槽中神經和上牙槽前神經,終末支為眶下神經。
由卵圓孔出顱腔,經顳下凹下行,從下頜孔進入下頜管,分支出頦孔至頦部。沿途發出的主要分支有頰神經、舌神經、下牙槽神經、耳顳神經和支配咀嚼肌的一些肌支,終末為頦神經。
三叉神經的分支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
上牙槽后神經阻滯麻醉(口內法)又稱上頜結節注射法:
①注射標志:一般以上頜第2磨牙遠中頰側根部前庭溝為進針點,在上頜第2磨牙尚未萌出的兒童,則以第1磨牙遠中頰側根部前庭溝為進針點,上頜磨牙已缺失的病員,則以顴牙槽嵴部的前庭溝為進針點。
②注射方法:患者采取坐位,頭微后仰,上頜牙咬合面與地平面呈45°角,半張口,醫生用口鏡將口頰向后上方牽拉,以顯露進針點。注射針與上頜牙的咬合面,呈45°角,向上、后、內方刺入,針尖沿上頜結節的弧形表面滑動,深約2㎝,回抽無血,即可注入麻約1.5~2ml。
③麻醉區域:同側上頜磨牙,牙槽突及頰側的牙髓牙周膜、骨膜、齦粘膜(上頜第1磨牙的近中頰根除外。因上頜第一磨牙的頰側近中根由上牙槽中神經支配)。
下頜神經阻滯麻醉法:
①注射標志:用21號長注射針套上消毒橡皮片,以顴弓下緣與下頜切跡中點為刺入點,與皮膚垂直進針,直抵翼外板,將橡皮片固定于距皮膚1cm處,計錄深度,然后將針退至皮下,重新使針向后、上內偏斜15°,推進至標記的深度,針尖即達顳下窩上壁后內份卵圓孔附近,回抽無血,注射麻藥3~4ml。
②麻醉區域:同側下頜牙、舌、口底、下頜骨及頜周組織,升頜頜肌群和顳部皮膚等。
③麻醉效果:注射5~10分鐘后,同側下唇、口角、舌尖出現麻木,腫脹和灼燒感,表示麻醉顯效,一般可維持2小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