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18 共1頁
牙源性鈣化囊腫(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COC)是一種較少見的良性腫瘤,有報道COC占牙源性腫瘤的4.3%.有文獻認為COC的X線表現為單囊或多囊性改變,有鈣化點存在,但沒有對X線表現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對華西醫科大學口腔醫院1971~1998年經手術后病理檢查證實為COC、有完整X線片資料的33例X線表現進行分析,探討COC的X線特征,并提出分型,供臨床診斷和治療參考。
1 臨床資料本研究共收集COC 3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男女之比為1.2∶1.年齡最大72歲,最小11.5歲,年齡明顯呈偏態分布,以35歲以下居多,占78.7%,平均年齡26.64歲。主訴病程1月~16年。病變發生部位以上頜骨較多,19例,下頜骨12例,外周組織2例,有24例病變位于前牙或前磨牙區。發生于上頜骨者有3例病變波及上頜竇。
2 結果本組33例中有2例發生于軟組織,骨質無破壞,為COC外周型。X線檢查對外周型COC不能作出診斷,需靠病理檢查診斷。31例發生于頜骨者均呈單囊性改變,常伴尖牙阻生和鄰牙推壓移位,可伴牙根吸收,但X線表現不盡相同。作者分析31例的資料,按其不同的X線表現,并參考WHO(1992)分類將牙源性鈣化囊腫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采集者退散
單囊型 此型最常見,本組中有15例。X線表現為邊界清楚的單囊性病變,病變范圍大小不等,形狀規則或不規則,有致密的骨壁線,病變區密度不一致。當組織學改變為囊型時,其病變區透光度較大;組織學改變為腫瘤型時,則其密度就稍增高。病變區有點狀、團塊狀鈣化影,鈣化團塊邊界粗糙,不規則,點狀鈣化數目多時可呈粟粒狀。少數病例未見明顯鈣化團塊(2/15)。
牙瘤生成型(牙瘤相關型) 本組5例,均發生于尖牙區,4例在上頜,1例在下頜。4例伴有尖牙阻生,阻生尖牙可位于囊腔內或囊腔外。3例有骨壁線,其病變范圍較大;病變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