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18 共1頁
頜面部是人體裸露的部分,最易受到外部的侵害而遭受損傷,即常發生簡單的損傷如軟組織擦傷、牙折等。更多的是出現復雜性損傷如牙折伴隨牙槽骨骨折、附著齦撕裂傷,面部皮膚肌肉神經切割傷、銼裂傷也有時同時伴有牙槽骨骨折等。
無論是簡單性損傷還是復雜性損傷都伴隨著疼痛癥狀,創傷所伴隨的疼痛在創傷恢復前應為急性疼痛,疼痛也往往比較劇烈,當創傷愈合后急性疼痛可緩解為慢性疼痛。疼痛是創傷最主要的癥狀之一,疼痛的控制也直接影響到創傷的預后。組織損傷激活疼痛感受器,導致疼痛的發生。創傷性疼痛機理與痛覺神經細胞元上P2X受體信號轉導有關,組織損傷后,ATP從損傷細胞釋放,作用于P3X2/3受體或P2X3受體,使感覺神經末梢去極化,引起痛覺神經元放電顯著增強和產生強烈的痛感。組織損傷導致局部炎癥反應,早期痛敏介質如白介素-1、6(IL-1、6),腫瘤壞死因子-а(TNF-а),緩激肽和前列腺素等產生;同時,鎮痛機制也被激活—抗炎因子如IL-4、10等產生。因此,創傷性疼痛是抗炎因子與促炎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結果。疼痛將導致創傷包括手術患者胰島素抵抗加重,是造成創傷后高血糖的重要因素。因此創傷及術后鎮痛將有利于減低損傷后的應激反應,調節炎癥介質和抗炎因子的平衡,防止術后感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術后痛可能是由于初級傳入神經元的感受性增強,具體來說是由傳導痛覺的Aб纖維和C纖維對熱和機械刺激的外周感受性增強。
創傷性疼痛治療原則
1.在局麻下縫合軟組織創傷,在局麻下完成骨折的復位、牙的復位固定、神經的吻合,這是創傷所引致的急性疼痛緩解的主要手段。
2.全身應用抗菌素,即要減少創傷所帶來的感染和損傷所產生的組織器官的應急反應,同時也減輕了創傷所引發的疼痛。
3.配合止痛藥物和口服消炎藥物。疼痛分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藥物止痛強度粗分三級:輕度療效、中度療效、重度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