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于1979年12月~1998年12月,行口內截骨矯治頜骨畸形565例,均在經鼻氣管內插管靜吸復合麻醉下完成,無1例行氣管造口。
一、臨床資料
本組565例中,男282例,女283例,年齡16~44歲。術前意識清楚,呼吸道通暢,頭頸部活動受限15例,顳頜關節僵直19例。心肺無異常,肝功能及出、凝血時間均在正常范圍。單頜畸形287例,上、下頜并發畸形278例。手術包括上頜單純LefortI型截骨53例,并用下頜體前部截骨178例,并用下頜體前部根尖下截骨13例;上頜Wassmund截骨及下頜體前部截骨12例,并用下頜體前部根尖下截骨75例;下頜單純Wassmund截骨45例,并用下頜體前部截骨175例,下頜體前部根尖下聯合截骨14例。
二、麻醉方法
術前30min肌注哌替啶(1mg/kg)及阿托品(0.01mg/kg)。253例靜注2%硫噴妥鈉(5~6mg/kg)、地西泮(0.2mg/kg)及琥珀膽堿(1~1.5mg/kg)后,借助喉鏡與插管鉗在明視下插管。其余病例均在入睡后保留自主呼吸經鼻插管,銜接麻醉機吸入1%~2%安氟醚或異氟醚,同時靜滴1.5%普魯卡因液并輔用肌松藥維持麻醉。
三、經鼻插管的幾種方法
經鼻快速插管與經口快速插管的方法大致相同,而經鼻盲探插管已為人知,故不贅述。其它幾種方法均先以2%可卡因(或2%利多卡因)溶液行鼻腔及咽喉部噴霧(張口困難者僅噴霧鼻腔),經環甲膜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2ml~3ml,退針后囑患者咳嗽,使藥液分布均勻。經靜脈滴注地西泮(0.2mg/kg)及杜非(或氟芬)合劑,使之入睡但保留自主呼吸,麻醉完善后將所選用的氣管導管經鼻孔插入鼻腔。
1.硬膜外導管牽引法:本組有6例上頜后縮患者,其軟腭與咽后壁距離縮短(約1.5cm~2.0cm),由鼻孔插入的導管尖端抵達咽后壁時幾乎構成直角而不能彎向咽腔。此時經氣管導管內插入一條帶內芯的硬膜外導管,其前端由口引出,鼻外端由助手把持。操作者以一手拉緊其口內端并向口外牽引,另一只手持氣管導管順勢向前推進便進入口咽腔,繼而將導管插入氣管內。
2.T型管聽測法:待氣管導管經鼻插入口咽腔后,將導管的鼻外端與一個T型管銜接。在經其側管持續供氧的情況下,按盲探法將導管插入氣管內。本法用于36例,經SpO2監測均≥95%。
3.呼出氣二氧化碳曲線引導插管法:待氣管導管插入口咽腔后,本組有34例將氣管導管接頭與二氧化碳分壓監測儀(美國產HP-78354)的探頭銜接,根據呼出氣中二氧化碳曲線及其分壓值的變化引導插管取得成功。當導管逐漸接近聲門時,二氧化碳曲線的Ⅰ相明顯縮短、Ⅱ相增高、Ⅲ相增高且增寬;插入聲門后,Ⅰ相不明顯、Ⅱ相陡直上升、Ⅲ相呈平臺而達峰值(6kPa);若導管斜面端偏離呼出氣流,Ⅰ相明顯、Ⅱ相延長、Ⅲ相縮短;如導管滑入食管或觸及梨狀隱窩,因導管內無氣流通過,二氧化碳曲線消失而呈一直線。
4.纖支鏡引導插管法:本組有37例插管困難者,應用纖維光導支氣管鏡(下稱纖支鏡)或纖維光導喉鏡引導而完成插管。先將所選用的氣管導管套在纖支鏡的外面,僅將纖支鏡經鼻插入咽腔。調節纖支鏡上控制桿使其尖端伸屈(一般使其向上彎曲)或轉動,經目鏡窺視并尋找會厭及聲門。如聲門清晰可見,則由纖支鏡上的小內管注入2%利多卡因2ml~3ml.待聲門開放滿意后將纖支鏡緩慢、準確地通過聲門而送入氣管,繼而將氣管導管沿纖支鏡插入氣管內。經纖支鏡檢查,確定導管位置適當后便退出纖支鏡。
四、討論
經鼻氣管內插管用于口內截骨術,既能防止誤吸、保持呼吸道通暢,又能提供寬敞術野而不妨礙手術操作。多年來,經鼻置管的方法一直延用盲探法,此法系傾聽通過導管的氣流聲,來判斷導管前端的位置。清醒狀態下探插患者不易配合,如麻醉過深使呼吸抑制,則呼吸減弱甚至停止。淺麻醉下探插,患者經常嗆咳、閉氣或躁動而耗費時間較長,且易發生缺氧。若反復探插或用力過猛,可造成粘膜損傷出血、喉痙攣或喉水腫等并發癥,因此,盲探法僅適于張口困難的病例。為預防探插過程中發生缺氧,可銜接一T型管持續供氧,本組經36例觀察,其SpO2≥95%。為縮短插管時間,估計插管無困難者,均可在明視下借助喉鏡與插管鉗快速插管。凡遇導管觸及咽后壁而不能彎向口咽腔時,可用硬膜外導管(帶管芯)牽引,而不可強力通過。有條件者應用纖支鏡,更為安全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