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癥是一種常見的拔牙后并發癥,主要發生于下頜阻生智齒拔除后,有各種預防方法。作者采用牙槽窩內填塞羥基磷灰石與放置碘仿海綿的方法預防干槽癥作對比觀察,均有良好療效。而羥基磷灰石填塞更能防止拔牙處牙槽嵴萎縮變形。本文就干槽癥的病因、病理及預防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干槽癥是一種骨創感染[1],主要癥狀為拔牙創持續性疼痛,向耳顳部放射,腐敗型者創口有明顯臭味,嚴重時伴張口受限、低熱、全身不適等癥狀,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作者采用拔牙創內填塞羥基磷灰石或放置碘仿海綿的方法各30例,均無干槽癥發生。填塞羥基磷灰石組,保持了較好的牙槽嵴外形,能有效地預防牙槽嵴萎縮變形。
1材料和方法
羥基磷灰石粉經高壓灰菌,使用時用慶大霉素調拌。剪大小適當的海綿小塊用碘仿溶液浸泡,取出待干后備用。拔牙后先用刮匙清除牙槽窩中的硬組織碎屑或炎性肉芽組織,并清除粘連于粘膜上的碎骨片,修整過高的牙槽嵴邊緣和骨銳邊,壓迫頰舌側骨板使之復位,再填塞羥基磷灰石至距牙槽嵴平面1~2mm處或放置碘仿海綿小塊,拉攏兩側牙齦縫合。
2臨床資料和結果
填塞羥基磷灰石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最大41歲,最小20歲。放置碘仿海綿小塊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最大38歲,最小21歲。填塞羥基磷石組28例為I期愈合,兩例為II期愈合,無干槽癥臨床表現。牙槽嵴形態度好,無萎縮變形。
放置碘仿海綿小塊組30例均為I期愈合,無干槽癥臨床表現,隨防復查拔牙處牙槽嵴均有不同程度吸收。
3討論
3.1干槽癥往往發生于拔牙后3-4天,由于下頜阻生智齒牙槽窩向上,不易自潔,由最初血凝破壞到食物殘渣等進入并與骨壁接觸,繼而引起口腔內細菌的混合感染。由于拔牙窩內的神經末稍暴露,受到各種刺激而引起疼通。其發生率為10%-30%[1].作者統計一年間拔除各種下頜阻生智齒78例,未放置任何制劑于拔牙創內,共發生干槽癥9例,發生率為11.95%,拔牙窩大,沒有設法縮小拔牙創為一重要原因。隨訪發現牙槽嵴均有吸收萎縮。
3.2創口內置入各種制劑,均有不同的預防干槽癥的功效[2].羥基磷灰石是一種生物相容性較好的植入材料,其無機成分與人骨相似,不為組織溶解和吸收。填塞拔牙創后,消滅了牙槽窩內的死腔,隔絕了外界刺激,為骨的生長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界面。羥基磷灰石還具有良好的骨引異性,在拔牙創內形成支架引異新骨形成而與受植區的牙槽窩形成骨整合[3],從而防止了牙槽嵴吸收萎縮變形。而在拔牙窩內放置碘仿海綿小塊后,海綿能被血塊吸收附,占據血塊中心,既縮小了牙槽窩又防目了血塊感染脫落,碘仿具有持久的防腐殺菌作用,從而預防了干槽癥的發生。
3.4填塞羥基磷灰石組有兩例創口縫合裂開,原因是縫合時張力過大,齦瓣松弛不夠和填入量過多。因此,縫合時不可過緊過密,應盡量達到無張力縫合。裂開后只要保持局部清潔,一兩周即可愈合,無須特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