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種植成功的一個首要條件是要保證植入?yún)^(qū)有足夠的牙槽骨。牙槽骨的吸收和局部解剖關系諸如上頜竇、切牙管、下牙神經(jīng)管和局部骨凹的影響,使齒槽骨變低、變平和狹窄,常常造成種植區(qū)的骨量不足,降低了種植成功率。為了擴大口腔種植術的適應范圍,近年來許多學者探討運用各種骨移植的方法,增加頜骨骨量,同期或延期植入種植體,既恢復了功能,也達到了美觀的要求,為提高臨床種植效果以及補救失敗的種植體提供了可能。本文就近年來這一方面的最新進展作一概述。
1 骨移植材料
自體骨移植材料有松質(zhì)骨、皮質(zhì)骨和松質(zhì)-皮質(zhì)骨,來源有髂骨、肋骨、顱骨以及口內(nèi)上頜隆突、下頜骨的正中聯(lián)合區(qū)、下頜升支,其中髂骨的供骨量最大,口內(nèi)供骨區(qū)以頦部供骨量最大,而且供骨便捷。
同種異體骨有三種,冷凍、凍干和脫鈣凍干骨(DFDB)。通常是從尸體骨中獲得,不能直接用于骨移植,經(jīng)脫脂、脫礦和鹽酸胍以及X射線等處理后備用,免疫原性大大降低,但也喪失了骨誘導性,骨修復能力較弱,與自體骨比較骨形成緩慢。
異種骨移植材料有新鮮冷凍骨、脫礦骨和礦化凍干骨,具有血管化迅速,植骨區(qū)堅硬、穩(wěn)定植入種植體的特點,所起作用同自體骨,具有骨誘導性,但是存在潛在的疾病傳播的危險。
人工骨替代材料主要有生物活性陶瓷類,目前最常用的是顆粒羥基磷灰石(HA)、磷酸三鈣和高生物活性玻璃Bioglass、Perioglass等,這些材料具有來源廣泛,組織相容性的特點,但是沒有骨誘導性,只有骨傳導性,與宿主骨之間可發(fā)生化學接觸,最終形成異源材料加強的結合骨,具有良好的抗壓強度,但抗長強度差,其吸收率受顆粒的大小、多孔性、化學結構和成分的影響。
2 骨移植在牙種植術中的實驗研究
用骨移植的方法可以解決骨量不足的問題,增高和加寬牙槽嵴,然而在種植區(qū)是否適合植入牙種植體?哪些移植材料更利于種植體骨結合的發(fā)生?以及牙種植與植骨是同期種植還是延期進行?這些都是學者關心的問題,也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
Schlieohke等[1]在小型豬的實驗中發(fā)現(xiàn),在小孔徑的HAP塊中植入種植體,骨結合的程度明顯減少,因此認為移植材料用于擴大牙槽嵴是可行的,但種植區(qū)不適合植入種植體。不過另外一些學者卻得出了相反的結果。Shepers[2]將beagle狗的下頜骨缺損中植入生物活性玻璃(bioglass),4個月后,在種植區(qū)植入種植體,通過質(zhì)、量分析發(fā)現(xiàn),生物活性玻璃對種植體的植入不僅沒有影響,而且受植區(qū)-骨界面骨形成和骨重建更明顯。
雖然種植區(qū)可以植入種植體,但是各種材料對種植體的影響不盡相同,異種骨與種植體骨結合率明顯低于自體骨。Quinores等[3-5]實驗發(fā)現(xiàn)自體骨、牛礦化骨基質(zhì)、多孔顆粒HA、以及自體骨與HA的混合物均利于種植體骨結合的發(fā)生,而自體骨與HA的混合物可明顯促進骨的形成和改建。Ishiharas等[6]將覆蓋髂骨的種植體植入多孔HA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結果。因此選擇合適的骨移植材料對于以后的種植還是必要的。
在植入合適的骨移植材料后,需要確定種植體的植入時間。Schlieohke H等[3-5]在實驗中把恒河猴分成兩組,一組在植入骨移植材料移的同時植入牙種植體,另一組4個月后植入,觀察發(fā)現(xiàn),延期種植的效果優(yōu)于同期種植。在后來的研究中,他們植入HA涂層的種植體,卻得到相反的結果。由此看來,同期種植不一定比延期種植效果差,而且不同種植體可影響其與種植區(qū)的骨結合。
3 骨移植技術及其在牙種植術中的臨床應用
用于牙種植的骨移植技術包括拔牙窩內(nèi)移植、牙槽嵴表面移植、下頜骨下緣移植、上頜竇底骨移植、種植體周圍骨移植等。
3.1 拔牙窩內(nèi)移植
在拔牙窩內(nèi)放入合適的骨移植材料,可以防止牙槽嵴的最終塌陷與吸收,確保種植牙修復達到美觀和功能的要求,實現(xiàn)即刻牙根修復,還可預防拔牙后2年40%-60%的骨吸收率[7].AshmenA[8]在新鮮拔牙窩內(nèi)放入柱形種植體,頸部及周圍拔牙窩內(nèi)植入骨移植材料,結果種植體骨移植物在功能方面達到94.1%的成功率。
3.2 牙槽嵴表面移植
牙槽嵴表面移植技術與種植體結合可用于治療牙槽嵴萎縮,臨床結果表明,只要有嚴格的適應癥,種植成功率是很高的。Venhoeven[9]在萎縮的牙槽嵴上移植髂骨,同期植入骨膜下種植體,結果30個種植體放入877天,沒有脫落,第一年發(fā)生36%的水平吸收率,僅7例患者8個種植體發(fā)生種植體周圍炎。在延期植入的臨床應用中,Williamson[10]觀察了29例用各種自體骨移植物牙槽嵴表面移植,延期植入的114個種植體Branemark種植體,僅3例患者拔除12個種植體,獲得上頜100%下頜86%的成功率。
3.3 下頜骨下緣移植
牙槽嵴表面移植在種植體放置和負載后,可能引起移植骨的吸收,此外還需要二期軟組織手術,Marx等[11]經(jīng)口外切口,在下頜骨下緣植入用γ射線處理的尸體下頜骨和自體髂骨松質(zhì)骨的混合物,即刻植入骨融合種植體,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Peter[12]采用這項技術延期植入種植體,下頜骨的平均吸收率是18%,而且發(fā)生吸收的是下緣植骨區(qū),對種植體的穩(wěn)定沒有影響。
3.4 上頜竇底骨移植
上頜竇底骨移植的目的就是在移植的頂部提供一層皮質(zhì)層,以確保上頜竇底的封閉及種植體植入以后獲得足夠的骨支持。自體骨、異體骨和異質(zhì)成型材料均被認為是很好的移植材料,究盡哪一種較理想,各有不同報道。一些學者認為異質(zhì)成型材料加高上頜竇底不僅可以減少禁忌癥和愈合時間,而且產(chǎn)生的骨足以支持種植后的負載[13].Pecora[14]報告2例患者用硫酸鈣竇底移植,同期植入鈦螺紋種植體,結果發(fā)現(xiàn)種植體與移植材料發(fā)生骨整合。一些學者比較發(fā)現(xiàn)用自體骨、HA/自體骨基質(zhì)、HA/DFDB和HA等作竇底移植物,種植體的存活率是相同的,但不同竇底移植材料復合與牙種植的臨床結果具有相關性。[15,16]
3.5 種植體周圍骨移植
牙缺失后牙槽骨的寬度通常要減少,可用骨移植技術治療種植體植入以后或植入同時種植體周圍的骨缺損。Misch[17]應用脫礦凍干骨加磷酸鈣的混合材料植入唇側的骨缺損,并在植入?yún)^(qū)覆蓋軟組織,6個月后植入種植體,獲得滿意的結果。對于種植體近遠中及唇側的缺損,Gottlow等植入自體骨,在自體骨的上方加磷酸鈣,避免軟組織長入,從而促進骨形成,結果發(fā)現(xiàn)6個月后可作牙種植。
種植體植入后,由于承載過早、咬頜創(chuàng)傷和種植體周圍炎等原因也常造成種植體周圍及近遠中骨缺損,一些學者應用骨移植技術,表面覆蓋誘導組織再生膜(membrane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MGTR)控制早期種植體周圍炎造成的骨缺損,維持種植體的修復重建。由于種植體的功能活動,單獨放置骨移植材料,容易發(fā)生移位和外形塌陷,而導致修復失敗,MGTR膜可以起到固定移植材料的作用。此外,Von Arx T和Kurt B在種植體周圍的骨缺損中移植自體骨后,使用微鈦帽來固定移植材料,結果完全恢復了骨缺損的外形。[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