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倫理

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一、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分類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包括人工授精和體外授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術兩大類。前一類根據精子的來源又分為夫精人工授精和供精人工授精;后一類包括體外授精/胚胎移植,配子/合子輸卵管內移植或官腔內移植、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卵子贈送、胚胎贈送等。

  二、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倫理問題

  1.供精人工授精、體外授精是否破壞婚姻和家庭和睦。

  2.供精人工授精和供精的、供卵的、供胚胎的體外授精——胚胎移植生育的孩子之真正父母的認定。

  3.人工授精、體外授精——胚胎移技術所衍生的“代孕母親”現象是否合乎道德嗎,“代孕母親”是否可以商業化運作。

  4.配子、胚胎是否可以商品化。

  5.非在婚姻婦女能否進行供精人工授精。

  6.體外授精——胚胎移植后剩余的胚胎能否進行科學研究。

  7.單精子顯微注射風險很高,是否應該提供這種技術。

  8.能否利用胎兒的原始生殖細胞和尸體的生殖細胞進行體外授精。

  三、我國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倫理原則

  我國衛生部于2001年制定并頒布了如下倫理原則(見[2001]143號文件):

  (一)知情同意的原則

  醫務人員對要求實施輔助生殖技術且符合適應證的夫婦,須讓其了解實施該技術的程序、成功的可能性和風險以及接受隨訪的必要性等事宜,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醫務人員對捐贈精子、卵子、胚胎者,須告知其有關權利和義務,包括捐贈是無償的、健康檢查的必要性以及不能追問受者與出生后代的住處信息等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二)維護供受雙方和后代利益的原則

  捐贈精子、卵子、胚胎者對出生的后代既沒有任何權利,也不承擔任何義務。遵照我國撫養——教育的原則,受方夫婦作為孩子的父母,承擔孩子的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出生的孩子享有同正常出生的孩子同樣的權利和義務,如果父母要離婚,在裁定對孩子的監護權時,不受影響。

  (三)互盲和保密的原則

  凡是利用捐贈精子、卵子、胚胎實施輔助生殖技術,捐贈者與受方夫婦、出生的后代須保持互盲,參與操作的醫務人員與捐贈者也須保持互盲。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須對捐贈者和受者的有關信息保密。

  (四)維護社會公德的原則

  醫務人員不得對單身婦女實施輔助生殖技術。醫務人員不得實施非醫學需要的性別選擇。醫務人員不得實施代孕技術。一個供精者的精子最多只能提供給5名婦女受孕。

  (五)嚴防商品化的原則

  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對要求實施輔助生殖技術的夫婦,要嚴格掌握適應證,不能受經濟利益驅動而應用于有可能自然生殖的夫婦。供精、供卵、供胚胎應以捐贈助人為目的,禁止買賣。但是,可以給予捐贈者以必要的誤工、交通和醫療補助。對實施輔助生殖術后剩余的胚胎,由胚胎所有者決定如何處理,但禁止買賣。

  (六)倫理審查的原則

  醫學倫理委員會應由醫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學和醫學等有關專家和群眾代表組成,并依據上述原理開展工作。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