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一、倫理學的含義
倫理學又稱道德哲學,是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思考和研究的一門科學,是現代哲學的學科分支,如前所述、倫理與道德同義而通用。但也有主張分開使用,“倫理”更側重于社會,更強調客觀方面,主要指社會的人際“應然”關系,這種關系概括為道德規范,而“道德”則側重于個體,更強調內在操守方面,指主體對道德規范的內化和實踐,即主體的德性和德行。
二、倫理學的分類
現代倫理學的分支學科,主要有:
1.理論倫理學。
2.實踐倫理學。
3.描述倫理學:它對道德現象的研究既不涉及行為的善惡及其標準,也不謀求制定行為的準則或規范,只是依據其特有的學科立場和方法對道德現象進行經驗性描述和再現,又稱記述倫理學。
4.規范倫理學:它一直是倫理學的代表、主體或核心,圍繞著道德價值、道德義務和道德品質展開其理論形式,確定其道德原則等。
5.應用倫理學
6.比較倫理學
三、倫理學的基本理論
1.效果論:又稱目的論,其功利論(又稱功利主義)與公益論都屬于效果論或目的論。其一,功利論是主張以人們行為的功利效果作為道德價值之基礎或基本評價標準。它又分為行為功利主義與規則功利主義:前者主張行為的道德價值必須根據最后的實際效果來評價,道德判斷應該以具體情況下的個人行為之經驗效果為標準,而不是以它是否符合某種道德為標準;后者認為人類的行為具有某種共同特性,其道德價值以它與某相關的共同準則之一致性來判斷,或道德判斷不是以某一特殊行為的功利效果為標準,而是以相關準則的功利效果為標準。19世紀,英國的倫理學家邊沁和密爾提出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道德原則,為功利論做了系統的、嚴格的論證。其二,公益論是主張人們在進行道德評價時,應當從社會、人類和后代的利益出發,從整體和長遠角度來評價人們的行為,只有符合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行為才是道德的。公益思想古已有之,功利論的產生和發展對公益論的形成起了推動作用,馬克思倫理學使公益論有了新的發展。
2.道義論:判斷一個行動應該不應該做或行動的對錯看行動本身是否按照規定的義務辦動機論的、道德判斷的標準在于產生行為的原則規范本身是否是道義的。
3.美德論:又稱德性論或品德論,它主要研究作為人所應該具備的品德、品格等。具體地說,美德論探討什么是道德上的完人,即道德完人所具備的品格以及告訴人們如何成為道德上的完人。
美德論的歷史源遠流長,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9~347年)最早提出“美德即知識”,亞里士多德(Aristotetle,公元前384~322年)則構建了較完整的美德論體系。此后,許多倫理學家都在亞里士多德美德論體系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美德論體系。因此,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和民族都保留了許多傳統美德,如仁慈、誠實、廉潔、公平、進取等,并且這些傳統美德經過世代驗證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共同的行為準則或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