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根據史書記載,我國遠古醫學典籍有《黃帝針灸》、《素女脈訣》和《神農本草經》,即所謂“三世醫學”。“三世醫學”后中醫學的學術發展分別沿著“醫經”和“經方”兩方面發展,漢以前計醫經七家,凡二百十六卷;經方十一家,凡二百七十四卷。但這些典籍大多可能早已散失,所以從現存的醫學文獻來看,漢以后歷代醫藥學家的學術主張和理論依據,幾乎都沒脫離《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這幾部古典著作的理論框架,這四部著作可說是漢代以前,也就是中醫理論體系形成時期的代表經典著作,反映了從先秦至東漢末年之間,中醫從基礎醫學到臨床醫學,以及藥物、針灸治療等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二)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
1.晉、隋、唐時期這一時期,主要表現在中醫理論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并更加系統化。這時期學術成就較大,對中醫理論體系影響較深。
2.宋、金、元時期這時期,臨床醫學有了較大發展,一些著名的醫家在前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踐,大膽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金元時期,更出現各具特色的醫學流派,其中最突出的有寒涼派、攻下派、補土派和養陰派。醫學??育網整理四大派的代表人物劉完素、張從正、李杲和朱丹溪,被后世稱為“金元四大家”。這些醫家的創見,大大豐富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3.明清時期這時期,整理訂正古代經典及歷代名醫著作之風甚盛,集大成之著作頗多,如明代樓英的《醫學綱目》、王肯堂的《證治準繩》、清代國家組織編寫的《醫宗金鑒》、《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以及清代陳夢雷主編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等等。這對于中醫理論的普及和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這時期有不少杰出的醫家提出新的見解。
4.近代和現代鴉片戰爭以后、西方醫學大量傳入我國,對我國傳統醫學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不少中醫專家努力探索中醫學術革新之路。醫學??育網整理分別有人提出中西醫匯通、中醫科學化等主張。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西醫學術相互交流,對中西醫相互了解起了一定的作用。
解放后幾十年,在系統發展、整理中醫典籍和現代各醫家學術思想以及加強中醫學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現在更引入了現代信息科學技術,因而,使中醫理論更充實、更系統化,學科更完備。《中醫基礎理論》教材就是學科建設的成果。
同時,解放后幾十年,中西醫結合和中醫現代化研究已經做了不少開創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