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汗為心之液的臨床意義

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汗乃津液在陽氣蒸騰氣化作用下,從玄府(汗孔)排出體外的液體。故《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于陰謂之汗”。清代吳鞠通在《溫病條辨。汗論》說“汗也者,合陽氣陰精蒸化而出者也。《內經》云: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蓋汗之為物,以陽氣為運用,以陰精為材料。”《素問。評熱病論》說:“汗者,精氣也。”汗液的排泄,還有賴于衛氣對腠理的開合作用。衛氣充足,腠理開合適度,則汗液溱溱常出,發揮滋養皮膚毛發作用。故《靈樞。決氣》說“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若衛氣失常,腠理開合失度,則可造成相應病證:若腠理開而不合,則見自汗多汗;若腠理合而不開,則見無汗惡寒等癥。

  由于汗為津液所化,而津血同源,且津液為血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有“血汗同源”之說。而全身之血歸心所主,“心主血,汗者血之余”(《類經》),“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故曰:“五臟化液,心為汗”(《素問。宣明五氣篇》)。

  汗液的形成與排泄是氣血運行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氣血運行與心肺作用有關,故汗液亦應與心肺兩臟的功能有關,為何獨言“汗為心之液”?這主要是強調汗液的生成源于津血之故,故此《醫宗金鑒》曰:“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于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

  “汗為心之液”理論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其一,血與汗在生理上密切相關,也就決定了其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響。如大失血后或素體津虧血少之人,其汗源不充,則不宜再發其汗;而對于汗出過多患者,因其血中津液亦虧,則不宜再用溫燥耗血之品,故此《靈樞。營衛生會》篇強調“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張仲景據此理論在《傷寒論》中進一步提出了“亡血家不可發汗”,“衄家不可發汗”的告誡。這些理論對于臨床相應病證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其二,由于生理上心與汗液密切相關,因此病理上出汗過多或發汗過多,則易損傷津液、耗散心氣,而見心悸、氣短、神疲、乏力等癥,甚至出現肢冷亡陽。反之,心的氣血失常,亦可導致各種汗癥。如心氣不足,表衛不固,則見自汗或汗多淋漓;心陰虧虛,陰不內守,則見睡中盜汗、醒后即止。臨床上據此治療心陰不足的無汗癥,常獲良效。

  應當指出,汗為陽氣與陰液相互作用所致,因而臨床所見汗癥不獨心臟病變,他臟陰氣虧虛亦可見到汗癥。如肺氣虧虛、衛外不固,常見自汗、易于感冒;肺陰不足,陰不內守,則見盜汗、顴紅潮熱;肝腎陰虛,亦可見潮熱盜汗之癥。另外自汗又有虛實之分,氣虛、陽虛,表衛不固,可見自汗;陽熱亢盛,迫津外泄,亦可見發熱、煩躁、汗出不止。因此,臨床對于汗癥,應當仔細體察、詳辨病情,審其陰陽、虛實,辨其臟腑、表里。如此有的放矢,才能藥到病除、提高療效。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