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陰陽學說貫穿于中醫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有效指導著臨床診斷、治療、護理、預防和養生。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根據部位和功能活動特性可分為陰陽兩部分。就人體部位來說,上為陽,下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按照臟腑功能特點劃分,心、肝、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五臟之中,又各有陰陽所屬,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屬陽;肝、腎位于下部(腹腔)屬陰;脾為至陰。若具體到每一臟腑,則又有陰陽之分,如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總之,人體組織結構的上下、內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間,以及內臟之間,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是陰陽兩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使之處于動態平衡狀態的結果。從陰陽角度來看,功能屬陽,物質屬陰,即組織結構和精、氣、血、津液等物質屬陰,臟腑組織器官和精、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屬陽。物質是功能的基礎,功能是物質的反映,兩者之間不僅互相對立,而且互相依存。各種功能活動(陽)的產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營養物質(陰);而各種營養物質(陰)的新陳代謝,又必定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陽)。正常情況下,這種陰陽消長處手一種動態平衡之中,保證了臟腑功能的健全和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陰陽不能保持相對的動態平衡而失調,乃至分離,人體就會生病以至死亡。所以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

  (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人體所有疾病的發生均可用陰陽失調來概括說明。一切疾病的發生、發展決定于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正氣分陰陽,包括陰精和陽氣兩部分;邪氣(致病因素)也有陰邪和陽邪之分。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就是邪正斗爭的過程,無論其病理變化如何復雜,都不外乎陰陽的偏勝或偏衰。陰或陽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必然導致另一方的相對不足而發病,即“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反之,陰或陽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導致另一方的相對亢盛而發病,即“陽虛則寒”、“陰虛則熱”。此外,由于陰陽互根互用,當陽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陽虛不能生化陰液而同時出現陰虛的現象,稱“陽損及陰”;陰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陰虛不能化生陽氣而同時出現陽虛的現象,稱“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最終可導致“陰陽兩虛”。因陰陽失調而出現的病理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所謂“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四)用于疾病的診斷

  任何疾病,盡管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病理變化復雜多端,究其基本機制是陰陽失調。用陰陽來概括疾病的病變部位、性質及各種證候的基本屬性,作為辨證的綱領。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臨床上常用的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綱領,陰陽又是八綱的總綱,以統領表里、寒熱、虛實,即表證、熱證、實證屬陽;里證、寒證、虛證屬陰。正確的診斷,首先要分清陰陽,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做到執簡馭繁。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基本機制是陰陽失調,調整陰陽是中醫學治療、護理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陰陽學說用于疾病防治、護理的主要內容。調理陰陽,就是損其有余,補其不足,使陰陽重新恢復相對平衡狀態。針對疾病陰陽偏勝、偏衰的狀況,采取“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方法,達到“陰平陽秘”,使陰陽和調,恢復平衡。

  陰陽學說也可用來概括中藥的性能。藥物的性能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都可以用陰陽來歸納說明。藥物有寒、熱、溫、涼四氣,寒涼藥屬陰,溫熱藥屬陽;藥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辛、甘屬陽,酸、苦、咸屬陰。藥物有升、降、浮、沉四種作用趨向,升、浮藥屬陽,沉、降藥屬陰。在臨床治療、護理中,根據疾病陰陽盛衰的情況,結合藥物的陰陽屬性,調整陰陽,恢復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陰陽學說還可用于指導疾病的預防。善于調理陰陽是防病攝生的關鍵,養護正氣的法則要求人體內部的陰陽變化與天地自然之間的陰陽變化協調。人與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陰陽消長及轉化也必然影響人體陰陽變化,善于保養陰精陽氣,則邪氣不侵,中醫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以正氣為本。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