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在實踐中不斷地深化與充實。
《黃帝內經》的成書經歷了約九百多年;同樣《黃帝內經》至張仲景經歷了約九百多年;張仲景至劉完素也經歷了約九百多年;劉完素至葉天士經歷了六百年左右;葉天士至今又過了三百余年。這期間,中醫學應時代的要求始終處于不斷的變化與充實之中。今天,中醫學面對著更多新問題的挑戰,其理論體系不斷進行調整與突破以適應新的局面,既是必然的,也是可以預期的。
中醫學是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伴隨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發展,形成富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理論體系。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然伴隨著與疾病的斗爭。早在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疾、醫、疥、齲、浴、沫等關于疾病和醫藥衛生的記載,在周代就有食醫(營養醫),疾醫(內科),瘍醫(外傷科)和獸醫等分科,并有了除蟲滅鼠和改善環境衛生等防病活動的記載。中醫古典著作達8000余種,豐富了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