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五行學說在治療上的應用,主要體現于藥物、針灸、精神等療法之中。
1.指導臟腑用藥中藥以色味為基礎,以歸經和性能為依據,按五行學說加以歸類,這種歸類是臟腑選擇用藥的參考依據。如青色、酸味入肝,用白芍,山茱萸等;赤色、苦味入心,用黃連,丹參等;黃色、甘味入脾,用甘草,白術等;白色、辛味入肺,用石膏,麻黃等;黑色、咸味入腎,用玄參,熟地等。這種歸類是臟腑選擇用藥的參考依據。
2.控制疾病的傳變運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規律,可以判斷五臟疾病的發展趨勢,在治療時,除對所病本臟進行處理外,還應考慮有關臟腑的傳變關系。《難經七十七難》:“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就是肝氣太過,木旺必克土,此時應先健脾胃以防其傳變,脾胃不傷則病不傳,治療肝病則易于痊愈。應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論闡述疾病傳變規律,從而確定預防性治療措施,防止疾病的傳變。
3.確定治則和治法在確定治療原則時,根據相生規律采取補母和瀉子的方法。如滋水涵木法,即補益肝腎法,是通過滋補腎陰來養肝陰,適用于肝腎陰虛或肝陽偏亢之證;培土生金法,即補脾益肺法,是通過補益脾氣來補肺氣,適用于脾肺氣虛證。也可以根據相克規律采取“抑強”和“扶弱”的方法,“抑強”主要用于太過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弱”主要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抑木扶土法,即疏肝健脾法,適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虛木乘之證,如用于木旺乘土,則以抑木為主,扶土為輔,如用于土虛木乘之證,則應以扶土為主,抑木為輔。
4.指導針灸取穴在針灸療法上,針灸醫學將手足十二經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屬于五行,即井、滎、俞、經、合五種穴位分屬于木、火、土、金、水。臨床根據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生克乘侮規律進行選穴治療。
5.指導情志病的治療情志屬于五臟,五臟有生克關系,情志也有生克關系,臨床上利用情志之間的制約關系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如“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即所謂以情勝情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