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內痔之名出《外臺秘要》。因生于肛門之里,故又名里痔。《外科大成?論痔漏》曰:“內痔在肛門之里,大便則出血如濺,解畢用手按,良久方入。”
內痔是因外感風濕,內蘊熱毒,濕熱下注肛門,或脾虛氣陷,或久坐久立、負重,便秘等,使氣血瘀滯于肛門所致。以肛門齒線以上發生靜脈曲張團塊,表面覆以粘膜,常有便血,痔核脫出,便秘等為主要表現的痔病類疾病。
本病西醫學亦稱為內痔,或稱痔核。
[診斷依據]
1.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但以20~40歲最為多見。
2.間常或經常大便時便中帶血、滴血或射血,血色鮮紅,或無癥狀。肛門鏡檢查:齒線上方粘膜隆起、充血、表面色淡紅或鮮紅,多見于一期內痔。
3.間常或經常大便時便中帶血、滴血或射血,血色鮮紅,伴有腫物脫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復位。肛門鏡檢查:齒線上方粘膜明顯隆起、充血,表面色鮮紅或暗紅,多見于二期內痔。百分百考試網搜集整理
4.偶見大便時滴血或射血,量較多,增加腹壓肛內腫物即可脫出,不能自行復位,需休息或手法復位。肛門鏡檢查:齒線上方粘膜極度隆起,表面多有纖維化,多見于三期內痔。
[鑒別診斷]
1.息肉痔:常見于兒童,脫出物為肉紅色,有蒂,易出血。
2.懸珠痔:位于齒線上,常呈錐形或有蒂,質較硬,可脫出,色灰白。
3.脫肛:脫出物為直腸粘膜,成環形,表面平滑,有肛門向外的放射狀縱溝,無靜脈曲張。
4.裂肛:便時肛門疼痛,且便血與肛門疼痛相對應,在肛管部可見裂口。
5.鎖肛痔:腫物形狀不規則,呈菜花狀,表面不整齊,質堅硬,常有出血及惡臭膿血分泌物。
[辨證論治]
1.風傷腸絡證:大便帶血、滴血或噴射狀出血,或有肛門瘙癢,占紅苔薄黃,脈浮數。清腸止血、祛風潤燥。
2.肛門濕熱證:便血色鮮紅,量較多,肛內腫物外脫,可自行回縮,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清熱祛濕。
3.氣血瘀滯肛門證:肛內腫物脫出,肛管緊縮,墜脹疼痛,甚則肛緣有血栓、水腫,觸痛明顯,苔白或黃,脈弦細澀。活血行滯。
4.脾虛氣陷證:肛門墜脹,肛內腫物外脫,需手法復位,便血色鮮或淡,面色少華,頭暈神疲,短氣懶言,納少便溏,舌淡胖邊有齒痕,舌苔薄白,脈弱。補氣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