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常用方劑――常用中藥及方劑

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一解表藥和方劑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發汗,解除表證的藥物稱為解表藥。

  解表藥大多具有辛味,辛能發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達到外邪從汗而外泄,表證得以解除,即《內經》所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意思。解表藥有溫性和涼性之分,它們的適應證也不相同。該類藥大多入肺經和膀胱經,故其適應證和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和臟腑有關。

  凡以解表藥為主組成的方劑叫解表劑。

  本類方藥主要用于六淫外邪入浸所出現的表證。癥見:惡寒發熱,頭身痛,脈浮。或用于疹透不暢或風濕痛有表證者。

  臨床上,表證有風寒表證和風熱表證兩種,風寒者宜辛溫解表;風熱者宜辛涼解表。此外,若表證兼氣、血、陰、陽之不足,還須結合補益方藥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勝邪卻。故解表藥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三類。

  應用解表方藥注意事項:

  1.該類藥多具辛散之性,故不宜久煎,以免藥性耗散、功效減低。

  2.服用解表藥后宜避風寒。如外感風寒之表證,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發汗,以微汗出為度,以免大汗傷陰耗氣。應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陽虛自汗、陰虛盜汗、瘡瘍久潰、失血者不宜單用解表劑,若需要,加用扶正之品,以達邪去而不傷正之目的。

  附:解表藥的藥理作用參考:

  1.發汗解熱作用。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白芷、生姜、薄荷、菊花、柴胡等大多數解表藥均具有發汗解熱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調節體溫中樞而實現的。

  2.增強體表血液循環。如桂枝、紫蘇、生姜、菊花等多數解表藥均能擴張周圍血管,增強體表循環、促進汗腺分泌,從而增加熱的散發。表證特點之一是“惡寒”,而這種惡寒與肌肉及小動脈痙攣有關(即產熱增加),解表藥通過擴張痙攣之血管可改善這種病理狀態。同時由于外周循環加強,使病毒大量流至皮膚毛細血管。引起皮膚毛細血管增生、血清滲出、形成皮疹。這可能是解表藥用以透疹的作用基礎。解表藥除了能抑制某些細菌生長而用于瘡病之治療外,還能通過擴張周圍血管,使局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而用于瘡用初起之治療。

  3.抗菌、抗病毒作用。經過大量實驗,已證明解表類藥物對某些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有抑制或殺傷作用。

  對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者:麻黃、桂枝、紫蘇、羌活、防風、白芷、生姜、牛蒡子、桑葉、菊花、葛根、升麻等。

  對某些革蘭氏陽性球菌有抑制作用者:麻黃、桂枝、紫蘇、羌活、白芷、細辛、藁本、薄荷、牛蒡子、菊花、桑葉、菊花等。

  對某些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抑制作用者:桂枝、紫蘇、羌活、防風、白芷、藁本、細辛、薄荷、牛蒡子、菊花、柴胡等。

  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者:柴蘇、荊芥、羌活、白芷、細辛、薄荷、牛蒡子、升麻等。

  對某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者;桂枝、羌活、防風、白芷、辛夷、蔥白等。

  此外,菊花對白喉桿菌及腦膜炎雙球菌;防風、白芷、細辛對枯草桿菌;桂枝對炭疽桿菌;柴胡對瘧疾均有抑制作用。

  4.其它作用

  除上述主要藥理作用外,該類藥物尚有鎮痛作用;止咳祛痰作用;健胃及利尿作用。

  一、解表藥

  一)辛溫解表藥

  (一)麻黃《內經》

  為麻黃科植物的草麻黃、中麻黃和木賊麻典的干燥莖枝。

  別名:麻黃草

  處方用名:麻黃、凈麻黃、蜜炙麻黃。

  性味:辛、微苦、溫。

  歸經:入肺、膀胱經。

  功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與應用:

  1.外感風寒,癥見惡寒無汗的表實證,常伍用桂枝以增強發汗作用,如麻黃湯。

  2.表實咳喘。由于外邪束肺所致之咳喘,寒配杏仁,如三拗湯;熱喘配生石膏、甘草、如麻杏石甘湯。

  3.水腫兼見表證者。常伍用生石膏、生姜、甘草等治療水證。

  用常:3-10克。

  注意事項:表證自汗,氣虛咳喘,脾虛水腫者不宜用;高血壓,動脈硬化,心功能不全者應慎用。

  參考資料:

  1.麻黃生用發汗力強,炙用發汗力弱,故發汗解表宜生用,宣肺平喘生用炙用均可。麻黃去節后為凈麻黃,發汗力更強。搗絨發汗力弱。麻黃根有止汗作用。

  2.麻黃中含多種生物堿,以麻黃堿為主要有效成分。其次含有假麻黃堿、麻黃定堿及芐基甲胺,少量揮發油、兒茶酚、鞣酸及多種無機鹽。

  3.藥理研究:

  (1)麻黃堿的藥理作用與腎上腺素相似,但較和緩而持久,主要作用為松馳支氣管平滑肌,當支氣管處于痙攣狀態時,其作用更為顯著,故有止喘作用。并有興奮心肌,收縮血管,升高血壓作用。

  (2)假麻黃堿有顯著利尿作用。

  (3)其揮發油有發汗作用,并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二)桂枝《本經》

  為樟科植物桂枝的嫩枝。

  處方用名:桂枝、川桂枝、桂枝尖。

  藥用部分:嫩枝。

  性味:辛、甘、溫。

  歸經:入心、肺、膀胱經。

  功能:發汗解肌,溫經通脈。

  主治與應用:

  1.外感風寒、無汗表實證。癥見惡寒發熱,身痛無汗,脈浮緊。與麻黃相須為用,促使發汗解表。

  2.外感風寒,有汗表虛證。與白芍配伍,調和營衛以療表虛邪實之外感證,解表而無大汗之弊。

  3.風寒濕痹,邪阻經絡所致之肢節疼痛,尤以肩臂疼痛為佳。以防風、附子、羌活、桑枝為伍。

  4.月經失調、痛經、閉經。血虛寒凝者以桂枝溫經通脈,助當歸、白芍、川芎、紅花等以調經散寒。

  5.血虛心悸、脈結代。桂枝溫通以振奮心陽,與炙甘草、黨參、阿膠相配用,治心律失常等證。

  用量:3-9克。

  注意事項:

  桂枝辛溫助熱,能旺盛血行,故對溫熱病,陰虛火旺,出血患者忌用;孕婦、月經過多者慎用。

  參考資料:

  1.桂枝上行發表以散風寒,為太陽經之引經藥。

  2.本品含揮發油,主要為桂皮醛。

  3.藥理研究:

  (1)桂枝所含桂皮醛能擴張皮膚血管,刺激汗腺分泌,故有解熱作用。

  (2)鎮痛作用。主要作用于大腦感覺中樞,提高痛覺閾,能緩解血管痙攣性頭痛。

  (3)健胃作用。能促進唾液和胃液分泌,以助消化。

  (4)桂皮油有強心、利尿作用。

  (5)桂皮油對葡萄球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炭疽桿菌等有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按語:麻黃、桂枝均能發汗解表,然麻黃發汗作用較強,且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桂枝發汗作用緩和,并能溫經通脈,通陽化氣。故肺氣壅實,腠理致密之表實無汗者用麻黃;營衛不和、腠理疏松之表虛自汗者用桂枝。

  (三)紫蘇葉《別錄》

  為唇形科植物紫蘇的干燥莖葉。

  別名:紫蘇。

  外方用名:蘇葉、紫蘇葉、蘇梗。

  藥用部分:莖葉。

  性味、辛、溫。

  歸經:入肺、脾經。

  功能:發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

  主治與應用:

  1.適用于風寒感冒。由于本品有行氣寬中之功,故外感風寒兼有脾胃氣滯者尤為適宜,常與生姜、藿香配用。

  2.魚蟹中毒所致腹痛吐瀉。可單用或配生姜、白芷合用。

  用量:3-9克。

  注意事項:氣虛者不宜單用。

  參考資料:

  1.紫蘇葉長于解表散寒。蘇梗長于理氣安胎,常配砂仁、竹茹、半夏、陳皮等治療妊娠之嘔吐、紫蘇子長于消痰平喘。

  2.本品主要含揮發油、精氨酸、枯酸、色素等。

  3.藥理研究:

  (1)紫蘇葉能擴張毛細血管,刺激汗腺分泌而發汗。

  (2)減少支氣管分泌物及緩解支氣管痙攣而鎮咳祛痰。

  (3)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

  (4)所含紫蘇醛有較強防腐作用;紫蘇水浸液對葡萄球菌、疾病、大腸桿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四)荊芥《本經》

  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荊芥之全草及花穗。

  處方用名:荊芥、荊芥穗、炒荊芥、荊芥炭。

  藥用部分:莖葉及花穗。

  性味:辛、微溫。

  歸經:入肺、肝經。

  功能:解表祛風、透疹、炒炭止血。

  主治與應用:

  (1)外感風寒證。癥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合羌活、防風等。

  (2)外感風熱證。癥見發熱惡寒、目赤咽痛。合銀花、連翹、桑葉、菊花。

  (3)麻疹透發不暢,常配防風、蟬蛻。

  (4)荊芥炭有止血作用。配其它止血藥可用于多種血癥,如便血、崩漏等。

  用量:3-9克。

  注意事項:表虛自汗者慎用。

  參考資料:

  1.荊芥穗芳香氣烈,升散力較荊芥之莖葉為強,故發汗透診以用荊芥穗為好。

  2.本品含多種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檸檬烯。

  3.藥理研究:

  (1)解熱作用:其煎劑及浸劑均能使汗腺分泌旺盛,皮膚血循環加強,有和緩的解熱作用。

  (2)抗菌作用:1:1000濃度能抑制結核桿菌生長。

  (3)荊芥炒炭后能縮短出、凝血時間。

  按語:荊芥、紫蘇均能發汗解表。然紫蘇散寒力強,善行氣寬中,凡感冒兼胸悶氣滯者常用;荊芥祛風力強,炒炭能止血,凡外感頭痛,透發麻疹及理血方中常用之。

  (五)防風《本經》

  為傘形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

  別名:旁風。

  處方用品:防風、青防風、炒防風、防風炭。

  藥用部分:根。

  性味:辛、甘、微溫。

  歸經;入膀胱、肝、脾經。

  功能:祛風解表,祛風濕,解痙。

  主治及應用:

  1.外感風寒之頭身痛。癥見惡寒發熱,以寒為重,頭身盡痛。常與荊芥相須為用。

  2.風寒濕痹之肢節疼痛。常與羌活、獨活相伍為宜。

  3.風毒內陷之破傷風。常與天南星、白附子、蟬蛻、、全蝎同用。

  用量:3-9克。

  注意事項:血虛、陰虛火旺者忌用。

  參考資料:

  1.防風通治一切風邪所致之病證,善行全身,為風病之要藥。炒用祛風力弱,卻有止瀉之功,可用于腹瀉;炒炭能溫經止血,可用于婦女崩漏。

  2.本品含揮發油、甘露醇、酚性物質、多糖類及有機酸。

  3.排砷解毒作用。

  按語:荊芥、防風均能祛風解表,常相須為用。因二者發汗力緩,故風寒、風熱均可用之。

  (六)生姜《別錄》

  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姜之根莖。

  處方用名:生姜、鮮姜、生姜片。

  藥用部分:根莖。

  歸經:入肺、脾、胃經。

  功能:發汗解表,溫中止嘔。

  主治與作用:

  1.外感風寒表證。以生姜合紅糖煎服;或伍用其它辛溫解表藥。

  2.胃寒之嘔逆。常合半夏同用。若胃熱之嘔吐常合竹茹、黃連。

  3.尚能健胃助消化,并解半夏、南星、魚蟹之毒。

  用量:3-9克。

  附:

  生姜汁:辛微溫,有化痰止咳之效,用于惡心嘔吐、咳嗽痰多等證。

  生姜皮:辛涼,有利尿消腫之功,用于小便不利之水腫,常合冬瓜皮、桑白皮。

  煨姜:辛溫,能溫中止嘔止瀉。

  參考資料:

  1.本品主要含揮發油、樹脂、天門冬素及姜辣、六氫姜黃素。

  2.藥理研究:

  (1)揮發油能促進血液循環,并能發汗。

  (2)反射性地興奮血管運動中樞和交感神經使血壓上升。

  (3)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促進消化,增加食欲。

  (4)六氫姜黃素有利膽作用。

  二)辛涼解表藥(疏散風熱藥)

  本類藥物多性涼味辛、辛能發散,涼能解熱,故用風熱外感之表證。本類藥物多具有抗菌、抗病毒、退熱和鎮痛作用,其發汗作用多數不明顯。

  (一)薄荷《唐本草》

  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莖葉。

  別名:人仁草、薄荷草、眼藥草。

  處方用名:薄茶、薄荷葉、蘇薄荷、薄荷梗。

  藥用部分:莖葉。

  性味:辛、涼。

  歸經:入肺、肝經。

  功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透發疹毒。

  主治與應用:

  1.用于外感風熱及溫病初起有表熱證者。多與其它辛涼解表藥及清熱解毒藥合用。如銀翹散。

  2.用于風熱上攻頭目之頭痛、目赤、咽喉腫痛。常配菊花、荊芥、桔梗。

  3.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及風疹瘙癢等。常伍用蟬蛻、葛根、浮萍。

  用量:3-9克。

  注意事項:本品揮發性強,不宜久煎,后下;表自汗者不宜用。

  參考資料:

  1.本品辛散芳香,除散內熱,透疹外,還能疏肝、醒脾,故可治療肝郁不舒,如逍遙丸。

  2.本品含薄荷油,其中主要為薄荷酮、乙酸薄荷酯。

  3.藥理研究:

  (1)小量內服,有興奮中樞作用,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使機體散熱增加,故有解熱作用。

  (2)外搽用可使局部皮膚、粘膜血管收縮,感覺麻痹,故有止癢、止痛作用。

  (3)對人型結核桿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

  (4)大量誤用,可致中樞麻痹。

  (二)桑葉《本經》

  為桑科落葉小喬木植物桑樹的葉。

  處方用名:桑葉、冬桑葉、霜桑葉、蜜炙桑葉。

  藥用部分:葉。

  性味:甘、苦、寒。

  歸經:人肺、肝經。

  功能:疏散風熱、清肝明目。

  主治與應用:

  1.用于外感風熱證。常與菊花、薄荷、前胡、銀花、桔梗、牛蒡子等配伍,如桑菊飲。

  2.燥熱傷肺、干咳無痰。合石膏、麥冬、天花粉以清燥潤肺止咳。

  3.目赤腫痛、羞明眵多。合菊花、石決明、車前子。

  4.肝陰不足,眼目昏花。合女貞子、枸杞子以滋補肝腎。

  5.肝陽上亢,眩暈。合菊花、黃芩。

  用量:3-15克。

  參考:

  1.桑樹的嫩枝名桑枝,能祛風熱、利關節,多用于風濕痹痛;桑樹的根皮名桑白皮,能泄肺平喘,利水消腫,適用于肺熱喘逆和水腫證;桑樹之果序稱桑椹,能滋補肝腎,適用于肝陰不足之眩暈。

  2.桑葉含多種甙類(蕓香甙、桑甙、槲皮甙)、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及膽堿、腺堿和維生素B、胡蘿卜素。

  3.藥理研究:

  (1)本品所含蕓香甙能保持毛細管正常的抵抗力,減低血管通透性,并有顯著的抗炎作用。

  (2)動物實驗表明對冠狀血管有擴張作用,能改善心肌血液循環。

  (3)促進人體蛋白脂合成,故有降血脂及抑制血糖上升作用。此外,有利尿降壓作用。

  (三)菊花《本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頭狀花序。

  處方用名:黃菊花、白菊花、野菊花。

  藥用部分:花序。

  性味:甘、苦、微寒。

  歸經:入肺、肝經。

  功能:疏風散熱,養肝明目,清熱解毒,

  主治與應用:

  1.外感風熱及溫病初起,伴頭痛者尤宜,常配桑葉、薄荷、連翹、如桑菊飲。

  2.療眼疾,風熱所致目赤腫痛者,常配桑葉、夏枯草;肝陰不足所致頭昏眼花、視物不清者,常合用枸杞、地黃。

  3.療疔瘡腫毒。野菊花力量強,常合用地丁、銀花、連翹、如五味消毒飲。

  用量:3-18克。

  參考資料:

  1.花和莖含揮發油,并有腺嘌呤、膽鹼、水蘇鹼。花含菊甙、氨基酸、典酮類。

  2.藥理研究:

  (1)菊花對中樞神經有鎮靜、解熱作用,并能對抗腎上腺素,擴張周圍血管及抑制血管運動中樞而降血壓。

  (2)有明顯的擴張冠狀動脈及增加冠脈流量作用。

  (3)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而顯示消炎作用。

  (4)本品對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按語:菊花品類眾多,入藥有黃、白之分,種植與野生之異,功效不全相同,各有所主。習以白菊(滁菊、甘菊)味甘,長于清肝明目、平肝潛陽,而清熱疏風之力遜;黃菊(杭菊)花味苦,疏風清熱之力勝,外感風熱之頭痛常投;野菊花苦寒之性勝于黃白,清熱解毒之功更強,疔瘡腫毒常選之。

  菊花、薄荷均能散風熱,清頭目,然薄荷辛涼疏散,散表力強;菊花清泄肝熱,能明目平肝陽之亢,可代茶常服。

  (四)柴胡《本經》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和狹葉柴胡或同屬植物的根。

  別名:蕓藁、香柴胡、螞蚱腿。

  處方用名:柴胡、北柴胡、南柴胡、紅柴胡、醋柴胡、軟柴胡。

  藥用部分:根。

  性味:苦、辛、微寒。

  歸經:入肝、膽、三焦、心包經。

  功能: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主治與應用:

  1.適用于外感風熱及熱入少陽之半表半里證。癥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常配黃芩,如小柴胡湯。亦可用于瘧疾,常配常山、草果。

  2.肝氣郁滯所致頭目眩、脅肋脹痛或月經不調、痛經。常合白芍、香附,如柴胡疏肝散。

  3.用于脾虛氣陷所致少氣無力、內臟下垂及久瀉等,常伍用升麻、黃芪、黨參、如補中益氣湯。

  用理:3-15克。

  注意事項:陰虛、肝陽上亢者忌用。

  參考資料:

  1.柴胡體質輕清,氣味具薄,具升發之性,風屬少陽,厥陰之癥者都可隨證配伍。解郁用量宜重,升舉陽氣用量宜輕。醋炒者能活血止痛;酒制者能升陽止瀉;鱉血拌炒者能退虛熱。

  2.柴胡中含柴胡皂甙b1、b2、b3、b4、cd等多種,并含蕓香甙、槲皮素等多種黃酮、多種脂肪酸及揮發油。

  3.藥理研究:

  (1)柴胡中的皂甙及揮發油有明顯解熱作用。有人報導:中等劑量能退熱,但體溫不能降至正常;大量(一日50克煎服)能使升高體溫急劇下降至正常。

  (2)柴胡皂甙能促進肝糖元、肝細胞核的核糖核酸及肝臟蛋白合成作用。

  (3)且能鎮靜、鎮痛、抗炎、鎮咳、降血壓。

  (4)對流感病毒、體外試驗表明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然柴胡宣發少陽,疏肝解郁;升麻宣發陽明,透疹解毒,兩者常與補中益氣之藥合用,以升陽舉陷。

  銀柴胡與柴胡品種不同,性味甘、微寒,無升散之力,有清虛熱涼血作用,用之治肺癆之潮熱,陰血不足之低熱,以及小兒疳積之脾熱病。

  (五)升麻《本經》

  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升麻的根莖。

  處方用名:升麻,綠升麻(透診解毒)、炙升麻(蜜炙升陽舉陷)。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甘、辛、微寒。

  歸經:入肺、脾胃、大腸經。

  功能: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降。

  主治與應用:

  1.用于麻疹初起,疹發不透,常與葛根同用,如升麻葛根湯。

  2.陽明胃熱所致之頭痛、牙痛、口舌生瘡,常配石膏、黃連,如清胃散。

  3.脾虛氣陷之氣短乏力、久瀉、內臟下垂,常與柴胡、黃芪、黨參同用,如補中益氣湯。

  4.熱病高熱,身發斑疹(熱毒發斑),合銀花、連翹、赤芍、紫草等。

  用量:3-10克。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麻診已透及喘滿氣逆者不宜用。

  參考資料:

  1.升麻含苦味素及微量生物堿、鞣酸及水楊酸、阿魏酸等。

  2.藥理研究:

  (1)有解熱、鎮痛、鎮靜、降壓、抗驚、抑制心肌和減慢心率作用。

  (2)升麻可用于傷寒、回歸熱、流行性感冒、鼠疫、丹毒、喉炎、扁桃體炎及皮膚病。

  (3)茛菪中毒可用升麻多煎頻服。

  (4)升麻含苦味素,過量能使肌肉松馳、頭暈目眩、嘔吐、頭痛等。

  (六)葛根《本經》

  為豆科多年生藤本落葉植物葛的干燥根。

  處方用名:葛根、干葛根、粉葛根、煨葛根。

  藥用部分:根。

  性味:辛、甘、平。

  歸經:入脾、胃經。

  功能:解表透疹,生津止渴,治痢止瀉。

  主治與應用:

  1.用于外感伴有項背強者。熱重配柴胡、黃芩、如葛根解肌湯,寒重者配麻黃、桂枝。

  2.用于麻疹初起,疹發不透。常配升麻,如升麻葛根湯。

  3.用于熱病口渴或消渴證。單用或配天花粉、麥冬均能取效。

  4.用于熱痢,常與黃連、黃芩同用;用于脾虛泄瀉,常用煨葛根合黨參、白術、茯苓等。

  用量:3-15克。

  參考資料:

  1.葛根30克,水煎服,可治落枕。

  2.本品含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黃酮、大豆黃酮甙等。

  3.藥理研究:

  (1)葛根浸液有明顯解熱作用。

  (2)黃酮甙對腦血管及外周血管均有擴張作用,臨床使用對改善高血壓病人癥狀及突發性耳聾病人癥狀有效。

  (3)增加冠脈血流,能拮抗腦垂體后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反應。

  (4)對抗乙酰膽堿引起的小鼠腸管痙攣。

  (5)降血糖作用。

  (6)水煎劑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7)葛花:能解酒毒。

  (七)蟬蛻《別錄》

  為蟬科昆蟲黑蚱羽化后的脫殼。

  處方用名:蟬蛻、蟬退、蟬殼、蟲退、凈蟬衣。

  別名:蟬衣、知了皮、金皮兒。

  藥用部分:脫落之皮殼。

  性味:甘、寒。

  歸經:入肺、肝經。

  功能:疏骨清熱,宣肺透疹,解痙退翳。

  主治與作用:1.風熱感冒伴咽喉痛、咳嗽音啞尤為適宜。常配連翹、薄荷、山豆根、玉蝴蝶。

  2.麻疹透發不暢,風疹抓癢。常合用葛根、升麻、連翹等。

  3.解痙風。小兒急慢驚風和破傷風之抽搐。合用白芍、全蝎、僵蠶、防風等。

  4.風熱目赤及翳障,合木賊、菊花等。

  用量:3-9克。治療破傷風用量宜大。

  參考資料:

  1.蟬蛻善開肺宣竅,及長于止癢,故為聲音嘶啞及皮膚瘙癢之要藥。

  2.本品含甲角殼、醋酸鉀及氯化鉀。

  3.藥理研究:

  (1)蟬衣能降低反射反應和橫紋肌緊張程度,對神經節有阻斷作用,故具有鎮靜、解痙及退熱作用。

  (2)有利尿作用,故對慢性腎炎,消尿蛋白有一定療效。

  二、解表方

  一)辛溫解表方

  辛溫解表方劑,適用于外感風寒表證,癥見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肢體?i痛,口不渴,無汗或汗出而仍發熱惡風寒,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等。常用辛溫解表藥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蘇葉等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九味羌活丸。

  (一)麻黃湯《傷寒論》

  組成: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溫服,微汗為度。

  功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而喘、苔薄白、脈浮緊。

  方解: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主要方劑。方中麻黃味苦辛性溫,為肺經專藥,能發越人體陽氣,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所以是方中之君(主)藥,并用之作為方名。由于營澀衛郁,單用麻黃發汗,但解衛氣之郁,所以又用溫經散寒,透營達衛之桂枝之臣(輔)藥,加強發汗解表而散風寒,除身疼。本證喘是由肺氣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以降肺氣、散風寒之杏仁為佐藥,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強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調和宣降之麻、桂,又能緩和麻、桂枝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耗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義。諸藥合用,共湊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臨床運用:

  1.本方證之辯證要點是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多用于冬春季無汗的重感冒及流感而有上述癥狀者。

  2.麻黃加術湯(《金匱要略》)即麻黃湯加白術。功用:發汗解表,散寒祛濕。主治濕家身煩痛。

  3.麻杏苡甘湯(《金匱要略》)組成:麻黃、杏仁、苡仁、甘草。功用:解表祛濕。主治:風濕一身盡疼,發熱,日哺所劇者。

  4.大青龍湯(《傷寒論》)即麻黃湯原方劑加石膏、生姜、大棗。功用:發汗解表,清熱除煩。主治:外感風寒熱俱重,脈浮緊,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

  5.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即麻黃湯去桂枝。功用;宣肺解表。主治:鼻塞身重,語言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滿氣短。

  注意事項:麻黃湯發汗力強,不宜用于表虛自汗、體虛外感、產后及出血病人。

  (二)桂枝湯《傷寒論》

  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分二次溫服,服后片刻,飲一小碗開水,使其微微汗出。

  功能:外感風寒表虛證。癥見發熱頭痛、汗出惡風、鼻流清涕、干嘔、口不渴、脈浮緩。

  方解: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常用方劑。表虛是因營衛不和所致。衛陽不固。則肌表空疏而惡風,營陰不能守則汗自出,風邪乘虛入于肌表。方中桂枝辛溫,解肌通陽、發汗解表為主藥;輔以白芍斂陰和營,且可阻止桂枝以防發汗太過而傷陰。桂芍相配,一散一收,調和營衛,使表解里和。生姜助桂枝以辛散衛分表邪。大棗助芍藥養營,姜棗合用,又加強桂芍調和營衛之功,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上藥合用共湊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功。

  臨床運用;

  1.本方應用廣泛,除用于風寒表虛證外,亦常用于一切雜病之表虛自汗。如婦女任娠惡阻、病后、產后營衛不和,或氣血不調之時而微熱、時而微寒、脈緩有汗者。

  2.本方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湯(《傷寒論》),用于桂枝湯證兼有項背強者。

  3.本方加厚樸、杏仁、名桂枝加厚樸杏仁湯(《傷寒論》)用于桂枝湯證兼有咳喘者。

  4.本方加龍骨、牡蠣,名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金匱要略》)用于陰陽失調之遺精、眩暈、盜汗、自汗者,取其調和陰陽、鎮潛固澀之效。

  5.本方芍藥量加倍,再加飴糖,名小建中湯,用于脾胃虛寒所致胃脘攣痛。

  注意事項:

  1.外感風寒表實證忌用。

  2.溫病初起,但發熱不惡寒,有汗而渴,舌紅苔黃,脈數者禁用之。

  (三)小青龍湯《傷寒論》

  組成:麻黃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細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證。癥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則喘息不得臥或肢面浮腫、口不渴、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方解:本方為解表滌飲方劑。內有水飲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動內飲,水寒射肺則咳痰清稀,喘息胸滿,甚則喘息不得平臥,當內飲外邪得解,里飲得化。

  方中麻黃發汗解表、宣肺行水為主藥。桂枝助麻黃解表,又能溫化陽氣,助麻黃行水為輔藥。芍藥配桂枝以調和營衛。干姜、細辛溫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歸于肺,肺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水液能在體內正常運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溫化痰,治已成之水飲;五味子斂肺止咳,并防肺氣耗散太過之弊,以上均為佐藥。甘草調合諸藥,以緩和麻、桂、姜辛溫剛烈之性。諸藥合用,共湊解表滌痰、止咳平喘之功。

  臨床運用:

  1.本方為溫化痰飲、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劑。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潤者,無論有無惡寒發熱,有汗無汗均可加減運用。如惡寒無汗者,重用麻黃;惡風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棗以調和營衛;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黃,加杏仁以加強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臥者,重用細辛、半夏、干姜以溫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匱要略》)。用于本方證兼有熱象者。

  3.本方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均有一定療效。

  注意事項:干姜、細辛、半夏、五味子為治咳喘痰飲之要藥。若肺寒停飲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細辛;若寒飲之咳肺虛者,則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辛涼解表方

  辛涼解表方劑具有疏散風熱作用。適用于外感風熱證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的表熱,癥見發熱頭痛、微惡風寒、口渴咽痛或咳嗽、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者,常用薄荷、桑葉、菊花、牛蒡子、葛根、升麻等辛涼解表藥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如銀翹散、桑菊飲。

  (四)銀翹散《溫病條辯》

  組成:銀花9克連翹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葉4克生甘草5克荊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蘆根30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發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方解;本方特點有二,一是芳香辟穢,清熱解毒;一是辛涼中配以小量辛溫之品,且又溫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涼之旨。

  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辛涼透表為主藥;輔以薄荷、荊芥、淡豆豉以辛散表邪、透熱外出;竹葉清熱除煩,蘆根清熱生津止渴協助銀、翹清熱透表,桔梗、牛蒡子、甘草合用,以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合為佐使藥。諸藥合用既能透表,又能解毒。

  臨床應用:

  1.用于外感風熱表證。

  2.用于咽喉病患。

  3.用于一切熱性疾病及傳染病初起。如肺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熱等。

  4.本方不宜用于濕熱證,或與祛濕藥配伍使用。

  (五)桑菊飲《溫病條辯》

  組成:桑葉9克菊花9克杏仁9克連翹9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9克甘草6克蘆根30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風溫初起。癥見咳嗽、發熱不重、口微渴、苔薄白、脈浮數。

  方解;本方為辛涼解表之輕劑。由于風溫之邪外傷皮毛,上犯于肺,導致肺氣不宣,故以身熱咳嗽為主證。方中桑葉、菊花甘涼輕清,疏散上焦風熱,且桑葉善走肺絡、清瀉肺熱為主藥。輔以薄荷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風熱;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連翹苦寒清熱解毒,蘆根甘寒清熱生津止渴,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且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作用,為使藥。

  臨床應用;

  1.本方長于宣肺止咳、疏風清熱,故常用于外感風熱、咳嗽初起之證。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氣管炎等均可加減運用。若痰稠難喀出者,以瓜萎皮、浙貝母以清肺化痰;若痰中帶血,可加白茅根、生藕節以涼血止血;若傷津口渴者,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若熱邪較盛氣粗而喘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肺胃之熱。

  2.本方加白蒺藜、決明子、夏枯草治療流行性結膜炎;加牛蒡子、土牛膝可治急性扁桃體腺炎。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