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二陳湯出自《和劑局方》是由半夏、橘紅、茯苓、炙甘草四藥組成。原方用生姜、烏梅入煎,近代不強調。
早在《和劑局方》之前,《金匱要略》已有橘皮湯、小半夏湯和小半夏加茯苓湯;《千金方》中有溫膽湯。可以說二陳湯正是在上述方劑的基礎上,進一步精簡而成為一首治療痰飲的通用方劑。
痰是水液代謝的病理產物,又是多種病證的引發原因。痰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頭則眩,在背則冷,在胸則痞,在脅則脹,在腸則瀉,在經絡則腫,在四肢則痹。
半夏具開泄滑降之長,能蕩滌痰濁,向被譽為消痰主將。《珍珠囊》說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氣,燥脾濕,治痰厥頭痛,消腫散結”。又氣結成痰,治痰須利氣,氣利痰自愈,陳皮橫行散結,直行下降,為利氣要藥。《醫林纂要》說陳皮“主于順氣、消痰、去郁”。《藥性本草》也說陳皮“消痰涎,治氣上咳嗽,開胃”。又水泛為飲,凝飲成痰。痰以水為本,因濕而動。茯苓健脾補中,行水利濕,標本兼顧。陸九芝《世補齋醫書》目之為治痰主藥。甘草可以緩解氣管痙攣,為治療咳喘的常用良藥。《別錄》說甘草“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咳,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湯劑中配伍甘草,可以使所用藥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李士材論述二陳湯說:“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濕,陳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氣;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濕之功;甘草佐陳皮,共致調和之力。”羅謙甫說:“應用二陳湯治一切痰飲,加竹茹以清熱,加生姜以止嘔,加枳實以破逆,相濟相須,雖不治膽而膽自和,蓋所謂膽之痰熱去故也……命名溫者,乃溫和之溫,非謂溫涼之溫。”《醫方集解》說:“治痰通用二陳。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寒痰加干姜;火痰加石膏、青黛;濕痰加蒼術、白術;燥痰加瓜蔞、杏仁;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氣痰加香附、枳殼;脅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瀝。”文獻中,二陳湯化裁的處方名目繁多,按照功用,大致可以指歸八類,分述如下。
燥濕化痰
二陳湯雖然功專燥濕化痰,但有時嫌其力量不足,常加用芳香、溫燥、行氣、祛痰之品。如:
1.香砂二陳湯(《證因脈治》):二陳湯加藿香、砂仁。功用醒脾行氣,燥濕化痰。可用于夏季感冒挾濕和支氣管炎等。
2.枳砂二陳湯(《丹溪心法》):二陳湯加枳實、砂仁。東南方人多濕熱生痰,朱丹溪倡用此方治之。
3.六安煎(《景岳全書》):二陳湯加杏仁、白芥子。主治寒痰壅滯所致胸脅支滿、咳嗽氣喘、心悸、眩暈等癥。
4.導痰湯(《濟生方》):二陳湯加南星、枳實。主治痰厥、眩暈,胸脅脹滿,吐逆喘嗽,食欲不振等。
另有加味導痰湯(《張氏醫通》),系導痰湯加人參、白術、黃芩、黃連、瓜蔞霜、桔梗、竹瀝。主治濕熱痰飲及眩暈。
5.蒼附導痰丸(《葉天士女科》):導痰湯加蒼術、香附。主治胸悶咳嗽,食欲不振,肥胖癥,不孕癥,帶下病,瘕積聚等。
6.啟宮丸(《經驗方》):二陳湯去甘草,加蒼術、香附、神曲、川芎。主治婦女肥胖不孕,帶下稠多和月經不調。
7.滲濕清痰飲(《中醫臨床手冊》):二陳湯加蒼術、白術、白芷、香附。主治帶下稠多,眩暈氣喘及肥胖癥。
8.不換金正氣散(《和劑局方》):半夏、橘紅、炒甘草、生姜、大棗、藿香、姜厚樸、蒼術。主治傷寒,瘴疫,霍亂吐瀉及胃腸炎等。
9.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藿香、陳皮、半夏曲、茯苓、炙甘草、紫蘇、白芷、大腹皮、炒白術、姜厚樸、桔梗。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濕滯,寒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等癥。
10.杏蘇散(《溫病條辨》):二陳湯加杏仁、蘇葉、前胡、桔梗、枳殼、大棗。主治外感涼燥,頭痛惡寒,鼻塞咽干,咳嗽痰稀,脈弦,無汗。
11.止咳丸(市售成藥):二陳湯加桔梗、枇杷葉、蘇子、荊芥、枳殼、馬兜鈴、前胡、杏仁。主治咳嗽頭痛,氣逆多痰。可用于感冒和支氣管炎。
清熱化痰
凡遇痰熱或痰火之類的病癥,常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伍以清熱之品治之。如:
1.清氣化痰丸(《醫方考》):二陳湯去甘草,加黃芩、瓜蔞、枳實、杏仁、膽南星。主治痰熱內結,咳痰黃稠,甚則氣急,嘔惡,胸膈痞滿,或發熱,或驚悸失眠,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2.竹瀝達痰丸(《古今醫鑒》):二陳湯方用生姜汁,加人參、竹瀝、大黃、黃芩,礞石、沉香。主治正氣虛損,實熱老痰。
3.化堅二陳丸(《中醫臨床手冊》):二陳湯用生甘草,加黃連、白僵蠶。主治霰粒腫。
4.加味二陳湯:(1)《醫宗金鑒》方:二陳湯加黃芩、黃連、薄荷。主治舌下痰包。(2)《沈氏尊生書》方:二陳湯加蒼術、羌活、黃芩,治療濕阻、濕瘧。另有一方為二陳湯加當歸、枳實、桔梗、杏仁、高良姜、縮砂仁、木香、肉桂,治療痰飲咳嗽。
5.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青蒿、黃芩、仙半夏、陳皮、赤茯苓、竹茹、生枳殼、碧玉散。主治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胸悶,或干嘔泛酸,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或滑數。
6.抑肝和胃飲(《中醫臨床手冊》):法夏、陳皮、竹茹、蘇葉、黃連。主治妊娠嘔吐。
7.橘紅丸(市售成藥):二陳湯加貝母、麥冬、杏仁、生石膏、瓜蔞皮、生地黃、桔梗、蘇子、紫菀、款冬花。主治咳嗽氣喘,痰白粘或黃稠。
治風化痰
二陳湯配伍平肝息風藥,可治療因風痰上升頭目,橫竄經絡所導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癥。
1.半夏白術天麻湯:(1)《脾胃論》方:二陳湯加蒼白術,天麻、黃柏、干姜、黃芪、人參、澤瀉、神曲、麥芽。功用補脾化痰,祛風燥濕。主治太陰痰厥、頭痛眩暈、虛風內作。(2)《醫學心悟》方:二陳湯加白術、天麻。主治痰飲上逆,眩暈頭痛。
2.清痰降火丸(《中醫臨床手冊》):二陳湯減茯苓,加大黃、僵蠶、連翹、桔梗、天麻、酒黃芩、薄荷、白芷、礞石。主治風毒襲腦或痰熱生風所致頭痛、顏面疙瘩、顱內轟鳴等癥。
開竅化痰
痰濁閉塞氣機,可造成意識障礙,即所謂“痰迷心竅”。證見神昏譫語,驚癇,暈厥等。在二陳湯基礎上,加用遠志、菖蒲、琥珀、辰砂等,可收開竅化痰之功。如:
1.滌痰湯(《濟生方》):二陳湯加枳實、南星、竹茹、大棗、人參、菖蒲。主治中風昏,舌強失語。
2.清心滌痰湯(《醫宗金鑒》):二陳湯加人參、麥冬、黃連、菖蒲、南星、竹茹、枳實、酸棗仁。主治慢驚風,虛中挾熱,身熱口渴,氣粗,煩躁,痰涎上泛。消導化痰
二陳湯配伍消導化積之品,可以幫助胃腸機能的恢復,治療痰飲食積。如:
1.保和丸(《丹溪心法》):二陳湯減甘草,加連翹、山楂、萊菔子。主治食積停滯,胸脘痞滿,腹脹腹痛,噯腐吞酸,惡食,或大便泄瀉,食瘧下痢,脈滑,舌苔厚膩而黃,或大便泄瀉,食瘧下痢,脈滑,舌苔厚膩而黃。用于消化不良。
另外,《丹溪心法》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術。宜于小兒消化不良。
2.二陳平胃散(《沈氏尊生書》):二陳湯加蒼術、厚樸、山楂、神曲、砂仁、草果、枳實。主治宿食不消。
3.二術二陳湯(《張氏醫通》):二陳湯加生白術(姜汁拌曬)、蒼術(麻油拌炒)。主治脾虛痰食不運。
4.和中丸(《醫學心悟》):二陳湯減甘草,加枳實、白術、神曲、麥芽、扁豆、山楂、香附、砂仁、丹參、五谷蟲炭、荷葉。主治腹內包塊或兼寒熱、納差神疲。
另有大和中飲(《中醫臨證備要》),系二陳湯減茯苓、甘草,加木香、厚樸、枳殼、澤瀉、干姜、山楂、麥芽、砂仁。主治濕食停滯,食欲不振。
5.橘半枳術丸(《醫學入門》):橘皮、半夏、麩炒枳殼、白術。主治脾虛停痰,飲食不消,氣滯痞悶。
養血化痰
法則兩種:一是活血化痰,所謂治痰要治血,血活則痰化;二是補血化痰,所謂血虛生燥痰,補血可潤燥。二陳湯加活血或補血藥,具有養血化痰之用。如:
1.芎歸二陳湯(《中醫臨床手冊》):二陳湯加川芎、當歸。主治肥胖多痰,胸悶腹脹,月經后期,白帶較多。
另本方加生地、赤芍、丹皮、紅花、香附、海藻,名加味四物二陳湯。主治閉經。
2.金水六君煎(《景岳全書》):二陳湯加當歸、熟地。主治肺腎陰虛,濕痰壅盛,咳喘嘔惡。
行氣化痰
痰隨氣結,又隨氣逆。龐安常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二陳湯中,只有陳皮屬理氣藥。因此,每遇氣痰郁結的病癥,便顯得理氣之力單薄。所以臨床用于治療氣痰郁結之證,常配伍行氣開郁藥物。如:
1.開郁二陳湯(驗方):二陳湯加蒼術、木香、香附、川芎、青皮、莪術、檳榔。主治脅脹腹痛,胸悶不適,情緒憂郁,食欲不振,痰濁流注和經閉不行。
2.丁香柿蒂散(《濟生方》):二陳湯配伍丁香、柿蒂、高良姜、人參。主治胃寒呃逆。
3.竹茹湯(《大生要旨》):二陳湯減甘草,加蘇梗、藿香、黃芩、枳殼、炒白芍、竹茹。主治憂郁,呃逆,嘔吐。
另《本事方》竹茹湯,系二陳湯減茯苓,加竹茹、山梔、大棗、枇杷葉。主治胃熱嘔吐。
4.七氣湯(《三因方》):二陳湯減甘草,加厚樸、紫蘇、桂心、白芍、人參。主治頭昏咳嗽,胸腹冷痛,腸鳴泄瀉。
5.通氣散堅丸(《醫宗金鑒》):二陳湯加人參、桔梗、川芎、當歸、天花粉、黃芩、枳實、膽南星、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主治氣癭。可用于單純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機能亢進。
6.蘇子降氣湯(《和劑局方》):二陳湯減茯苓,加炒蘇子、姜厚樸、肉桂、前胡、當歸。主治痰涎壅盛,咳嗽短氣,胸膈滿悶,咽喉不利等癥。
7.順氣導痰湯(《中國醫學大辭典》):二陳湯加膽南星、枳實、木香、香附、烏藥、沉香。主治痰結胸痛,喘咳上氣。
益氣化痰
這里所謂益氣,重點在于固衛氣和補中氣。因為肺合皮毛,衛氣充沛,則腠理固密,雖遇氣候變化,而能自穩適應,肺臟清虛質地和肅降功能有序不亂,便不能成為貯痰之器。又因為中氣充足,自能升清降濁,水谷得以運化,精微得以吸收,脾臟便不致于成為生痰之源。平素衛表虛弱、脾胃不健之人,每易罹患痰證。在化痰之時,顧護衛氣和補益中氣,不僅可以迅速控制臨床癥狀,而且可以改善機體反應性,減少或避免痰證再發。如:
1.參蘇飲(《和劑局方》):二陳湯加人參、紫蘇、大棗、桔梗、葛根、前胡、枳殼、木香。主治外感風寒,內有痰飲,畏寒發熱,頭痛鼻塞,惡心嘔吐,胸悶咳嗽,咯痰不爽,舌苔白滑,脈弱。市售成藥名參蘇理肺丸,用于支氣管炎。
2.補氣運脾湯(《醫學統旨》):二陳湯加人參、黃芪、白術、砂仁、大棗。主治噎膈、氣陽虛憊。
3.溫中補脾湯(《醫宗金鑒》):二陳湯加人參、黃芪、白術、干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主治中焦虛寒,脘腹疼痛,嘔吐吞酸,納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癥。
此外,益氣化痰類方劑涉及二陳湯者,尚有六君子湯(《醫學正傳》)、香砂六君子湯(《名醫方論》)、加味六君子湯(《醫宗金鑒》、《萬氏婦科》)、歸芍六君子湯(《中醫臨床手冊》)等。高等醫學院校協作編寫試用教材《中醫學》曾介紹歸芍六君子湯加煅瓦楞、白花蛇舌草、半邊蓮,改橘皮為橘葉,治療肝癌,含有益氣血、散痰結、抗腫瘤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