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古方中醫專家表示:談到桂枝湯方,多以“汗出、惡風、脈浮緩”之癥對應,方后遵從溫服、溫覆、啜熱稀粥取微汗。此即桂枝湯“方證對應”之大概。但這只是桂枝湯使用之一例,遠非全部。
古方中醫專家指出:無汗可用桂枝湯,體現在《傷寒論》276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王肯堂解釋為“此脈浮,當亦無汗,而不言者,謂陰不得有汗,不必言也。不用麻黃用桂枝者,以陰病不當更發其陽也,須識無汗亦有用桂枝證”。三陰病若見自汗出為亡陽,此條明言太陰病,故無汗無疑。三陰為虛,太陰病用桂枝湯,名為“發汗”,實為“滋陰和陽”。
古方中醫專家認為:桂枝湯還有不“取汗”之用法。《傷寒論》中用桂枝湯多“方用前(12條)法”,從而使溫服、溫覆、啜熱稀粥等成為桂枝湯的經典服用方法,成為“得汗”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論中明言,若不如此,即使桂枝加桂湯多加桂二兩,也不會“得汗”。這便是說,如果不“方用前法”,就是桂枝湯使用的另一法。387條沒有“方用前法”,“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也沒有“方用前法”,“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霍亂吐利止,正氣趨復,殘邪不盛,“小和之”意在緩緩復正,潛移默化,遂其自愈;妊娠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平脈,無寒熱,雖有不適卻非病,可調和待其自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