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一)對癥治療和支持療法
早期應臥床休息,給予高熱量、維生素B和C以及容易消化的飲食;并保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出血嚴重者應立即輸血并及時應用止血劑。肺大出血者,應使病人保持鎮靜,酌情應用鎮靜劑;肝功能損害者應保肝治療,避免使用損肝藥物;心、肝、腎、腦功能衰竭者治療可參考有關章節。
對各型鉤體病均應強調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臥床休息和就地治療,減少搬運過程中出現的意外情況。
(二)抗菌治療
為了消滅和抑制體內的病原體,強調早期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治療過晚,臟器功能受到損害,治療作用就會減低。青霉素應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熱,縮短病期,防止和減輕黃疸和出血的功效,首次劑量為40萬u,以后治療劑量每日120~160萬u,分3~4次肌肉注射,避免發生赫氏反應,兒童劑量酌減或與成人基本相同。療程7天,或體溫正常后2~4日。重癥病例劑量加大至每日160萬~240萬u,分4次肌注,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其他抗生素如四環素、慶大霉素、鏈霉素、紅霉素、氯霉素、多西環素(強力霉素)、氨芐西林等亦有一定療效。
近年來國內合成的咪唑酸酯及甲唑醇治療鉤端螺旋體病取得滿意的效果,兩種藥物均可口服,副作用不大。咪唑酸酯的劑量成人首次1g,以后每日4次,每次0.5g,待體溫恢復正常后2~4天停藥。重癥患者可增至每日3g,分3次口服,待病情好轉后改為每日2g,平均療程5~7天。約8.1%的病例出現赫氏反應,較青霉素的赫氏反應輕,不需要特殊處理。本品口服后迅速被消化道吸收分布全身,并通過血腦屏障,可作預防用藥,主要的副反應為消化道癥狀、皮疹等。
甲唑醇的劑量成人首次口服劑量1g,以后每日3~4次,每次0.5g,療程5~7天或熱退后3天停藥。本品治愈率達94.31%,無赫氏反應。僅部分病人有頭暈、腹痛、腸鳴、偶有皮疹、口干等反應。
赫氏反應多發生于首劑青霉素G注射后30分鐘~4小時內,因大量鉤體被殺滅后釋放毒素所致,其癥狀為突然寒戰、高熱、頭痛、全身酸痛、心率、呼吸加快,原有的癥狀加重,并可伴有血壓下降、四肢厥冷、休克、體溫驟降等,一般持續30分鐘至1小時,偶可導致肺彌漫性出血,應立即應用氫化考的松200~300mg靜滴或地塞米松5~10mg靜注,伴用鎮靜降溫、抗休克等治療。
(三)后發癥治療
一般多采取對癥治療,可取得緩解,重癥患者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能加速恢復。
1.葡萄膜炎 擴瞳,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每日數次,如虹膜粘連不能使瞳孔充分擴大,可再用10%新福林溶液滴眼,1%新福林結膜下注射或用強力擴瞳劑(1%阿托品、4%可卡因、0.1%腎上腺素各0.1ml)結膜下注射等;使瞳孔擴大至最大限度,盡量使已形成的虹膜后粘連拉開。擴瞳后每日以1%阿托品點眼1~3次,至痊愈后2周。眼部熱敷,每日2~4次,每次20分鐘。局部用可的松滴眼或結膜下注射。重癥患者可口服腎上腺皮質激素。其他可用1%~2%狄奧寧滴眼,內服水楊酸鈉;對后部的葡萄膜炎可用煙酸、妥拉蘇林、654-2、碳酸氫鈉靜滴以及維生素B1、B2等。治療均無效時可用免疫抑制劑。
2.腦內閉塞性動脈炎 多采取大劑量青霉素G、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亦可用血管擴張劑如煙酸、氫溴酸樟柳堿(AT-3)、氨茶堿、理療及針灸等療法。爭取遲早治療,否則可能遺留不同程度后遺癥。(百分百考試網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