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鉤端螺旋體病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較嚴重。我國31個省(包括臺灣)、市、自治區均發現鉤端螺旋體病。尤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見。
(一)傳染源
鼠和豬是二個主要傳染源。它們的帶菌率、帶菌的菌群分布和傳染作用等方面因地而異。國內的鼠類中,黑線姬鼠、黃毛鼠和黃胸鼠等帶菌率較高,所帶菌群亦多。家畜中豬作為宿主動物起著重要作用,因為豬攜帶的菌群與人的流行菌群完全一致,且具備主要傳染源的各項條件:①分布廣、數量多;②與人接觸密切,豬尿能污染居民點內各種水源;③帶菌率高,排菌時間長(370天以上);④尿量大,尿內鉤體數量多;⑤豬圈一般多潮濕多水,泥土和積水內存在大量鉤體。此外,犬、牛等也是重要的傳染源。近年來用血清學檢查的方法說明,蛇、雞、鴨、鵝、蛙、兔等動物有可能是鉤體的儲存宿主。
鉤體病患者的尿有時排菌達半年左右,因尿為酸性,多不適宜鉤體的生長。另外隱性感染可成為健康帶菌者,但因排菌率不高、排菌不規則,所以人作為傳染源的意義被忽略。但在越南,有一次鉤體病的暴發流行,追溯其傳染源可能為人。因為66例恢復期病人中有12.1%排菌(尿pH6.2~7.2),帶菌者隨地排尿,污染地面水,因而人可能被感染鉤體。
(二)傳播途徑
1.接觸傳播 鉤體可在野生動物體內長期存在,它可以傳染給家畜,通過家畜再傳染給人;又可通過家畜傳染給野生動物再傳染給人。如此長期循環不止。鼠和豬的帶菌尿液污染外在環境(水和土壤等),人群經常接觸疫水和土壤,鉤體經破損皮膚侵入機體。與疫水等接觸時間愈長,次數愈多,外在環境如土壤等偏堿,氣溫22℃以上,鉤體容易生長,因而獲得感染的機會更多。
2.經鼻腔粘膜或消化道粘膜傳播:通過粘膜,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系統的粘膜,都是鉤體容易侵入的途徑。當喝大量水后胃液被稀釋,吃了被鼠和豬的帶菌尿液污染的食品或未經加熱處理的食物后,鉤體容易經消化道粘膜入侵體內。
3.其他 從羊水、胎盤、臍血、乳汁及流產兒的肝腎組織中都能分離出鉤體,說明可通過哺乳及先天性感染而發病。但經病人菌尿而受染者機會極少。吸血節肢動物如蜱、螨等通過吸血傳播也有可能。
(三)易感人群
人群對鉤端螺旋體病普遍易感,常與疫水接觸者多為農民、漁民、下水道工人、屠宰工人及飼養員,因而從事農業、漁業勞動者發病率較高。從外地進入疫區的人員,由于缺乏免疫力,往往比本地人易感。病后可得較強的同型免疫力。在氣溫較高地區、屠宰場、礦區等,終年可見散發病例。
(四)流行特征
1.發病年齡多為青壯年農民(從事牧、漁業勞動者發病率亦高),農村兒童并非少見,年齡分布以10~39歲為最多,男性占80%以上。
2.好發季節為7~9月,8、9月達高峰,因而有“打谷黃”、“稻瘟病”之稱。
3.流行形式 根據我國鉤體病的流行特點,大致可分四個主要流行;①雨水型:降雨連綿之時,村莊內外積水,帶菌動物的糞尿外溢,污染環境;②稻田型:鼠類是稻田型流行的主要傳染源,鼠在稻田中偷吃稻谷,排尿于田中,農民接觸疫水而感染;③洪水型:當洪水泛濫,有鉤體存在的畜舍、廁所等被沖溢,使水被污染。多呈暴發流行,豬為主要傳染源;④散發型:因鉤體帶菌動物種類繁多,分布較廣,故很多場所可被污染。人們在生產勞動和生活中,可因接觸污物而得病。一般無明確之接觸蟲,臨床表現復雜,經常被誤診。
4.外來人員易感性強。從外地進入流行區的人群,由于缺乏免疫力,往往比本地人容易得病。因鉤體菌型眾多,雖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性,但可發生第2次感染。(百分百考試網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