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臨床表現】
甲型肝炎潛伏期為2~6周,平均1個月左右,乙型肝炎為6周~6個月。丙型肝炎的潛伏期為2~26周,平均7.4周。血制品引起的和醫院內傳播的丙型肝炎潛伏期較短,一般為7~33天,平均為19天。
根據黃疸的有無、病情的輕重和病程長短,臨床上可分為急性肝炎(黃疸型和無黃疸型)、慢性肝炎(遷延性和活動性)、重癥肝炎(急性和亞急性)和淤膽型肝炎。
(一)急性肝炎
1.急性黃疸型肝炎 病程約2~3個月,以甲型肝炎為多見,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期間,本院收治648例甲型肝炎中有黃疸者占85.8%.
⑴黃疸前期:多數起病緩慢,可有畏寒發熱,主要癥狀為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肝區脹痛、腹脹、便秘或腹瀉等。某些病例有明顯的上呼吸道癥狀,類似感冒。本期體征不顯著,部分病例有淺表淋巴結腫大。于本期末小便顏色加深,繼而鞏膜及皮膚先后出現黃染。
⑵黃疸期:鞏膜、皮膚出現黃染,約1周左右達高峰,部分病人短期內可出現肝內梗阻性黃疸的臨床表現,黃疸日益加深,皮膚搔癢,大便呈淡灰白色,肝多腫大,質地充實有壓痛、叩擊痛。約10%的病人脾腫大。肝功能檢查有明顯異常,本期病程2~6周左右。
⑶恢復期:此時黃疸和其他癥狀逐漸消退,精神食欲明顯好轉,肝脾逐漸回縮,肝功能漸趨正常。有些病人口苦、肝區痛、腰背酸困、腹脹等癥狀遷延較久。本期病程2~16周,平均一個月左右。
近期觀察有部分甲型肝炎患者在急性期病情恢復后,可再次出現病毒復發(黃疸和轉氨酶升高),少數患者呈慢性經過。例如Losnicar報道445例甲型肝炎患者中有3.1%(14/445)病程遷延達1年之久,5.1%(23/445)患者發生了肝炎后間接膽紅素血癥,黃疸持續時間最長達33個月。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流行期間,有5.6%(68/1212)患者于肝炎恢復期出現病情復發。
2.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本型較黃疸型炎多,大多緩慢起病。主要癥狀為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肝區疼痛,部分病人有惡心嘔吐、頭昏頭痛,可有發熱和上呼吸道癥狀。多數病例肝腫大并有壓痛,叩擊痛,偶有脾腫大。肝功能損害不如黃疸型顯著。一部分病例并無明顯癥狀,于體檢時發現肝大,肝功能異常或HBV標志陽性等。本型病程長短不一,大多于3~6月內恢復健康;但部分病例病情遷延,轉為慢性,見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二)慢性肝炎
1. 慢性遷延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人遷延不愈,病程超過半年,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區隱痛、腹脹等癥狀,肝功能輕度異常,或反復波動。以上情況可持續數月至數年。
2.慢性活動性肝炎 癥狀和體征持續1年以上,除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肝區痛等常見癥狀外,還可出現肝外多臟器損害的癥狀,如關節炎、腎炎、結腸炎、甲狀腺炎、心肌炎、胸膜炎及眼口干燥綜合征等。其中以關節炎和慢性腎炎多見。肝脾多腫大,常有壓痛和質地改變,肝功能持續異常,或有明顯波動,部分病人有皮膚黝黑,進行性脾腫大、蜘蛛痣、肝掌等表現。由于慢活肝的臨床與肝臟病理變化的嚴重程度不一定呈平行關系,有時肝臟病變很顯著而臨床表現和肝功能改變并不明顯,例如一組122例經病理證實的慢活肝患者,轉氨酶及γ球蛋白輕度異常,而大多數病人(90%)無明顯癥狀。此種情況在輸血后丙型肝炎較常見,而乙型及丁型肝炎引起的慢活肝患者,其臨床表現往往較典型和嚴重。
以上慢性肝炎分為慢性遷延性肝炎(CPH)及慢性活動性肝炎(CAH)兩型,是根據國內大多醫院未廣泛開展肝穿刺病理檢查的情況下,作出的臨床分型。若對慢性肝炎患者進行肝活檢病理檢查,則對慢性肝炎的診斷命名,應根據1994年世界消化疾病學術會議上國際專家小組提出的建議,將慢性肝炎的診斷命名為:①慢性乙型肝炎:由HBV感染所致的肝炎,持續6個月或以上,可發展為肝硬化并存;②慢性丙型肝炎:由HCV感染所致的肝炎,持續6個月以上,可發展為肝硬化或與肝硬化并存;③慢性丁型肝炎:由HDV感染所致的肝炎,合并于HBV感染持續6個月或以上,可發展為肝硬化或與肝硬化并存;④慢性病毒性肝炎:由未定或未知病毒所致的肝炎,持續6個月或以上;⑤慢性肝炎:未確定是病毒性或自身免疫性,肝炎持續6個月或以上,可能由肝炎病毒所致或與自身免疫有關,但無法區分此二者。此外,再根據Knodell的組織學活動度指數(HAI)肝臟病理計分法來表示肝臟炎癥活動度和纖維化程度,最后將以上各型慢性肝炎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以上制定的方案在國內第五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上(1995年5月)作了討論,并建議各地參照此方案通過實踐加以補充和修改。
(三)重癥肝炎
1.急性重癥肝炎(暴發型肝炎) 通常以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病情在10天內迅速惡化,并出現下列癥狀:①黃疸迅速加深;②明顯出血傾向;③肝萎縮,可有肝臭;④神經系統癥狀有煩躁、譫妄、定向力和計算力障礙,嗜睡以至昏迷,多數病人有腦水腫;⑤肝腎綜合征,尿少、尿閉及氮質血癥等。肝功能損害嚴重,血清膽紅素在171μmol/L以上,凝血酶原時間顯著延長,血清膽堿酯酶、膽固醇及膽固醇酯降低等。患者常合并消化道出血、腦水腫、感染及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不超過10~14天。
2.亞急性重癥肝炎 臨床癥狀與急性重癥肝炎相似,但病程超過10天,主要癥狀有黃疸進行性加深、出血傾向、腹水、肝縮小、煩躁或嗜睡、高度乏力,以及明顯的食欲減退和頑固的惡心嘔吐等。本型亦可因發生肝昏迷、肝腎綜合征而死亡,或發展成壞死后肝硬化。
(四)瘀膽型肝炎
臨床上以梗阻性黃疸為主要表現,有乏力、皮膚瘙癢、肝腫大、大便呈灰白色,但消化道癥狀較輕。肝功能示直接膽紅素、AKP、γ-GT、膽固醇增高,血清轉氨酶輕度升高或近于正常,黃疸可持續數月至1年以上,大多數病人可恢復,僅少數發展為膽汁性肝硬化。
【并發癥】
肝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臟外,還可侵犯其他器官,如HBV標志可在腎、胰、骨髓、甲狀腺等組織中找到。常見并發癥有關節炎(12%~27%),腎小球腎炎(26.5%),結節性多動脈炎等。應用直接免疫熒光法及電鏡檢查,發現關節滑膜上有HBV顆粒。血清HBsAg持續陽性的膜性腎小球腎炎患者,腎活檢腎小球組織中曾發現有HBcAg沉積。本院對180例腎小球腎炎患者作腎穿刺檢查,發現腎內有HBcAg沉積者33例(18.3%)。并發結節性多動脈炎者的病變血管壁上可見HBcAg、IgG、IgM、C3等組成的免疫復合物沉積。少見的并發癥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礙性貧血、多發性神經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視。少數患者可后遺肝炎后高膽紅素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