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概述】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titis)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泛,發病率較高等特點。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肝腫大及肝功能損害,部分病人可有黃疸和發熱。有些患者出現蕁麻疹、關節痛或上呼吸道癥狀。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種。以往所謂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經血行感染者稱輸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H),通過糞-口感染的稱為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NBH),近年來經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證實上述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引起病毒性肝炎者有二種類型,前者稱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后者稱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個月內恢復,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變為慢性,少數可發展為肝硬化,極少數呈重癥經過。慢性乙型,丙型肝炎與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
【診斷】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確診主要藉抗原、抗體測定。肝炎的診斷還必須依據流行病學資料、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等加以綜合分析而確定,必要時可作肝穿刺病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