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d-二聚體(d-dimer)是纖維蛋白單體經活化因子交聯后,再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一種交聯纖維蛋白特異性降解產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繼發性纖維活性增強,可作為體內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之一。為了深入探討各種肝病與繼發性纖溶亢進的關系,我們對6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及32例治療前后的肝病患者進行了血漿d-二聚體含量的檢測,以探討其臨床意義。
材料與方法
一、檢測對象
66例病毒性肝炎均為本院1997年3月~1998年3月住院患者,男45例、女21例,年齡19~71歲。其中急性肝炎12例,慢性肝炎24例(輕度8例、中度10例、重度6例),肝硬化22例,重型肝炎8例。按照原病學分型:甲型肝炎8例,乙型肝炎41例,丙型肝炎13例,戊型肝炎4例。各診斷標準按第五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會議修訂方案。41例對照組系我院進行體檢的健康者(心、腦、肺、腎、肝功能正常,經病原學檢測乙型肝炎與病毒、丙型肝炎與病毒均為陰性),男22例、女19例,年齡32~65歲。
二、血漿制備
取患者靜脈血1∶10枸櫞酸鈉抗凝,3000r/min常溫離心10min,分離血漿,于-20°c下貯存待檢。
三、d-二聚體檢測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試劑盒為上海捷門生物技術公司產品,按說明書操作。
結果
一、血漿d-二聚體檢測結果
重型肝炎、肝硬化含量最高,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中度)和急性肝炎次之。慢性肝炎(輕度)增高不明顯,說明d-二聚體增高的水平與肝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二、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檢測結果
除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中度),治療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有明顯下降(p<0.05)外,其它各型肝炎均無明顯變化。
討論
wide等測定了59例急性和慢性肝病患者血漿d-二聚體,其中48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陽性率為81.35%)。kruskal等對各種肝病患者進行了d-二聚體測定,發現肝硬化和肝細胞癌患者升高幅度高于病毒性肝炎,本組測定6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漿d-二聚體水平,除慢性肝炎(輕度)外,從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重型肝炎依次遞增。尤其肝硬化、重型肝炎更為顯著(p<0.001),提示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病毒性肝炎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與上述報道一致。
我們檢測22例肝硬化血漿d-二聚體濃度為(2.66±1.58)mg/ml,其中8例并發消化道出血者均在4.08mg/l以上。8例重型肝炎為(4.28±2.16)mg/l,其中2例并發腔道出血及全身皮膚粘膜嚴重出血者分別高達9.59mg/l與10.88mg/l.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中度)治療后血漿d-二聚體明顯下降。這提示,嚴重的肝病患者,可能伴有一種繼發性、隱匿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過程。carr等對臨床上疑診dic患者進行血小板計數,纖維蛋白原定量、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和d-二聚體測定,只有后者能正確反映體內凝血酶和纖溶酶活性,若超過正常值一倍,則對預測dic有較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