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輔助檢查】
?。ㄒ唬┲車蟆〕稣钇诎准毎嫈党=抵?000~6000/mm3,尤以中性粒細胞下降為多。
?。ǘ┓置谖锿科瑱z查多核巨細胞 鼻咽、眼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以瑞氏染色,顯微鏡下可見脫落的上皮多核巨細胞。在出疹前后1~2天即可陽性,比麻疹粘膜斑出現早,對早期診斷有幫助。
?。ㄈ┎《緦W檢查 應用熒光標記特異抗體檢測鼻粘膜印片或尿沉渣,可在上皮細胞或白細胞內找到麻疹抗原,陽性有診斷價值。早期從鼻咽部及眼分泌物和血液白細胞中分離到麻疹病毒可肯定診斷?;謴推谘逖种萍把a體結合抗體有4倍以上增高或發病1個月后抗體滴度大于1∶60,均有助診斷。特異性IgM測定也有早期診斷價值。
【預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預防麻疹的關鍵,故對易感人群實施計劃免疫十分重要。如發現麻疹病人,則應采取綜合措施防止傳播和流行。
?。ㄒ唬┳詣用庖摺∫赘姓叨紤臃N麻疹減毒活疫苗。初種年齡不宜小于8個月,因恐來自母體的抗體中和疫苗病毒,使之失效。我國目前定于8個月時初種,4歲時加強一次。國外主張在15個月時初次接種更為保險,并認為在1歲以內接種者,應于1年后加強一次。疫苗應保存在2~10℃暗處,每次皮下注射0.2ml,1次即可。各年齡劑量相同,于麻疹流行季節前一個月接種最好。易感者在接觸麻疹病人后2日內,若應急接種麻疹疫苗,仍可防止發病或減輕病情。流行時易感者80%接種了疫苗,可于2周內控制流行。接種疫苗后反應輕微,5~14日后可有低熱數日,偶見稀疏淡紅皮疹。
有發熱和急、慢性疾病者,應暫緩自動免疫;有過敏體質、活動性結核、惡性腫瘤、白血病及應用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和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不應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凡8周內接受過輸血或血制品及被動免疫制劑,以及4周內接受其他病毒減毒活疫苗者均應推遲接種,以免影響效果。
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后血清抗體都有上升,陽性率可達95%~98%,最早于12天血液中即可出現血凝抑制等抗體,1個月時達高峰,抗體效價在1∶16~1∶128.2~6個月后漸降,一般仍維持一定水平。部分接種者4~6年后可全部消失,故復種年齡可在4~6歲時。嬰兒主動免疫覆蓋率達到90%以上時,可形成無病區。
有些國家將麻疹疫苗與風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同時接種,不影響其免疫效果。
(二)被動免疫 年幼體弱及患病者如接觸麻疹病人,5天內進行被動免疫可免于發病,5~9天內進行則僅能減輕病情??杉∽⒈N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盤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漿20~30ml.被動免疫力僅能維持3~4周,3周后又接觸麻疹患者需再注射。
(三)綜合預防措施 發現麻疹病人應立即作疫情報告,并招待呼吸道隔離至疹后5天,有并發癥者延至10天。凡接觸患者的易感兒應檢疫3周,并根據情況給予自動免疫或被動免疫,接受免疫制劑者,應延長檢疫至4周。在麻疹流行期間,應大力宣傳患者不出門,醫藥送上門,易感兒不患門,集體機構加強晨間檢查,對可疑者應隔離觀察。
【預后】
麻疹的預后與患者免疫力強弱關系甚為密切,年幼體弱,患營養不良,佝僂病或其他疾病者,特別是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較重,常遷延不愈,易有并發癥。護理不當、治療不及時也常加重病情,而早期診斷,及早采用自動免疫或被動免疫,有助于減輕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