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流行性斑疹傷寒流行病學

發布時間:2012-05-07 共1頁

  【流行病學】

  本病呈世界性發病。在1918~1922年間,前蘇聯和東歐有3000萬人曾患本病,約300萬人死亡。我國自1850年至1934年間,由于災荒、戰爭等原因,曾發生15次較大的流行,波及全國大部分地區。近年來,流行性斑疹傷寒的發病已大為減少,主要見于非洲,尤以埃寒俄比亞為多。解放后由于人民生活改善與防疫措施加強,本病在國內已基本得到控制,僅寒冷地區的郊區、農村等有散發或小流行。

  (一)傳染源 病人是本病的唯一或主要傳染源。病人自潛伏期末1~2天至熱退后數天均具傳染性,整個傳染期約3周,但以第1周的傳染性為最強。病原體在某些患者體可長期潛伏于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在人體免疫力相對降低時即增殖而導致復發。

  近年來研究發現,除人之外,飛行松鼠(flying squirrel)也是普氏立克次體的貯存宿主。這種松鼠分布于美國東部及中部,松鼠間傳播的媒介可能是虱或蚤,但使人受染的途徑尚不明確。

  (二)傳播途徑 體虱是傳播本病的主要媒介,頭虱和陰虱雖也可作為媒介,但意義不大。蜱主要在動物間傳播普氏立克次體,是否可傳播于人有待進一步研究。

  體虱專吸人血,在適宜溫度下行動活躍,易在人群中散布,當患者高熱時即迅速逃離而另覓新主。受染體虱的唾液中并不含有立克次體,但當吮吸人血時同時排泄含病原體的糞便于皮膚上,此時立克次體可通過穿刺或抓痕處而進入體內。有時人因抓癢而將虱壓碎,則虱體的病原體也可經抓破處而接種于皮膚內。干虱糞中的病原體可成為氣溶膠而被吸入呼吸道中,或由眼結膜進入體內而發生感染,實驗室工作人員易發生氣溶膠感染。有將虱咬碎壞習慣者,可因立克次體透過口腔粘膜而受染,通過尸檢或輸血而發病的機會極少。

  虱吮吸患者血液時將病原體吸入胃腸道,立克次體即侵入虱腸壁上皮細胞內,4~5天后細胞因腫脹過甚而破裂,于是大量立克次體進入腸腔,并隨虱糞排出體外。一般在受染后7~10天也可延長至3周以上,虱本身也因感染所致的腸阻塞而死亡。虱體內的立克次體并不經卵傳代。虱離高熱病人及死亡者而趨健康人,因而有利于本病的傳播。

  迄今為止,以病人為傳染源,體虱為傳播媒介這一“人-虱-人”的傳播方式,仍是本病流行病學的基本概念。

  (三)易感者 各年齡組對本病均具高度易感性,15歲以下的兒童得本病時病情較輕。據國內一些地區的報道,輕型或不典型病例并不少見,一次得病后有相當持久的免疫力,偶可再次感染發病。除復發型斑疹傷寒外,復發(短期內)極少見。

  本病的流行以冬春季為多見,因氣候寒冷,衣著較厚,且少換洗,故有利于虱的寄生和繁殖。本病以往較多發生于寒冷地區,但近年來熱帶如非洲等地有較多病例報道。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